點此查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整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心理分析理論由佛洛伊德創立,是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主要關注人類的無意識動機、內在衝突對行為和心理發展的影響。這一理論強調童年經歷、潛意識以及心理結構(本我、自我、超我)對個體心理的塑造。
(一)心理結構:本我(id)、超我(superego)、自我(ego)。
(1)本我(id):
是由深處的驅力與衝動所組成,這是心靈深處的一種力量。
(2)超我(superego):
是自我面向的其中之一,代表代表社會標準或規範。
(3)自我(ego):
是在本我與超我間扮演一種平衡角色,使本我慾望適應超我的社會期待。
在佛洛依德看來,超我代表社會特有的壓抑。藉由壓抑、逃避或否認等防衛機制的建立,人們克服了社會期待(超我)及其衝動(本我)間的緊張(Freud, 1923/1960)。人們克服超我與本我衝突的一種方式是:自我發展。自我在本我與超我間扮演一種平衡角色,使本我慾望適應超我的社會期待。屈服於本我,即是縱容或沉迷於幼童與不成熟的行為。完全的超我慈悲或憐憫,則是嚴厲的與壓抑的。在潛意識狀態裡,雖然本我與超我間會發生衝突,但它也形塑人類行為。本我要求生物慾望的滿足或喜悅,超我持續關注社會如何認知個人的行動,而自我則協調這兩者間不安或焦慮的平衡。當穩定的三部分自我與他人互動時,社會化規則即出現,自我也彌補了原始本我與社會化超我間的差距。
(二)佛洛依德心理社會發展階段(Freud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佛洛依德以精神分析論討論人格的發展時,認為每個人都要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而在這些階段中的發展經驗,會形成成年後的人格特質,完成這些階段的發展,才能發展出成熟的人格。但不幸地個體有時無法正常依循每一階段前進,而滯留於某一階段。佛洛依德非常重視兒時經驗,他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式在五歲時就已形成了。另外,因為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也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psychosexual stages),著重在追求本能滿足的歷程。在各發展階段中,身體上最易引起快感的部位不同,而佛洛依德就利用這些部位的名稱,來說明個體人格發展的歷程。人格發展5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一個人必須解決衝突才能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
1.口腔期(出生~18個月):
快樂來源集中在口腔的活動,包括餵食、吸吮、咀嚼和咬東西。此期嬰兒口腔活動若得到過多或過少的滿足,都將造成固著現象,而產生口腔性格,如成人後會造成極度依賴他人、悲觀、被動等性格,或過於喜好吃、喝、咬指甲或吸煙、 酗酒等口腔樂趣的活動。
2.肛門期(18個月~3歲):
對肛門糞便的存留與排泄,均感到愉悅與滿足,但這些快樂將因父母親企圖訓練兒童大小便開始而產生衝突,若父母對幼兒大小便訓練過於嚴格,易導致肛門性格,亦即長大後可能形成潔癖、冷酷、暴躁等性格。
3.性蕾期(3歲~6歲):
此時期是性心理發展中最重要的階段,兒童的興趣從前一個階段的肛門期轉向生殖器官,快樂集中在生殖器和自我操縱上,也會對兄弟姐妹或父母的生理構造感到興趣,經歷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如果這一階段發展順利,孩子將會形成健康的性別認同,若此階段的衝突未妥善解決,可能導致成年後的性心理問題,如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過度自戀、性別認同障礙等。
4.潛伏期(6歲~青春期):
此期,性本能沒有被喚起或激起的,專注於遊戲、學習和社交,一方面由於人格超我部分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因其人際範圍的擴大,終而將對父母的性衝動,轉向讀書、交友、遊玩等活動,暫時對性不再好奇。如果這個階段發展受阻,可能導致社交退縮、情緒壓抑、自尊心低落,甚至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和心理健康。
5.兩性期(青春期之後):
快樂集中在愛情、工作和成熟的性關係。兩性期是人格發展的最終階段,標誌著個體性心理的成熟。如果先前的階段發展順利,個體能夠在這階段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並在社會中扮演成熟的角色。若發展受阻,可能導致社交障礙、情緒依賴或性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