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整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以佛洛伊德、艾力克森、皮亞傑三位學者的人類發展階段理論重點,說明嬰兒期的發展內容的重點,分述如下:
(一)佛洛伊德人格養成與性欲發展階段:
1.理論重點:
佛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發展的內在動力,他提出「性心理發展階段」,如果在各個性階段不能獲得滿足或受到壓抑,可能會產生相對應的人格問題
2.嬰兒階段的討論:
(1)口腔期(出生~18個月):快樂來源集中在口腔的活動,包括餵食、吸吮、咀嚼和咬東西。此期嬰兒口腔活動若得到過多或過少的滿足,都將造成固著現象,而產生口腔性格,如成人後會造成極度依賴他人、悲觀、被動等性格,或過於喜好吃、喝、咬指甲或吸煙、 酗酒等口腔樂趣的活動。
(2)肛門期(18個月~3歲):對肛門糞便的存留與排泄,均感到愉悅與滿足,但這些快樂將因父母親企圖訓練兒童大小便開始而產生衝突,若父母對幼兒大小便訓練過於嚴格,易導致肛門性格,亦即長大後可能形成潔癖、冷酷、暴躁等性格。
(二)艾力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1.理論重點:
艾力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個體一生都在經歷不同的心理社會危機,每個階段都有核心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的成功與否會影響未來的發展。
2.嬰兒階段的討論:
(1)信任與不信任期:由出生到一歲左右階段的嬰兒最孤弱,對成人依賴性最大,因而其人格發展的重點在於對人的信任感的建立。要促成基本信任感的重要因素是:母親與幼兒關係的品質。如果父母或照顧者能以慈愛來滿足幼兒的需要,基本的信任感將發展出來,為解決此階段危機的最佳方式。否則,勢必產生不信任、焦慮和疏離的感覺。
(2)自主與害羞、懷疑期:1~2歲的幼兒已學會行走、攀爬、推拉等動作。在這過程中,他們學會如何自主的抓握和放開,亦即幼兒能隨心所欲的決定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而從此刻起,幼兒就介入自己意願與父母意願相互衝突的矛盾中,艾氏強調:父母應給予幼兒適當的自主權,使幼兒肯定自我的能力,建立自信心,過度控制反將造成幼兒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三)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
1.理論重點: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透過與環境互動,經由「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不斷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2.嬰兒階段的討論:
(1)嬰兒透過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與動作(如吸吮、抓握、爬行)來探索世界,發展基本的認知能力。
(2)這一時期的關鍵發展里程碑是「物體恆存性」,即嬰兒逐漸理解物體即使看不見仍然存在。約在8~12個月開始發展這種能力。
(3)嬰兒會透過重複行為來學習,如敲擊物體聽聲音,或重複搖晃玩具來觀察變化,這稱為「循環反應」。
(4)這個階段奠定了未來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如問題解決與象徵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