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整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成年期心理危機和發展

(一)艾力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危機論
心理社會發展危機理論: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將人自我意識的行程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其順序是由遺傳決定,但每一階段能否順利渡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故此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發展」危機理論。其中,第八階段和第一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迴圈或生命週期。

成年期主要發展危機是面臨「親密與孤立」,在此階段,需先釐清自我概念與自己的角色責任,才懂得愛別人,否則,有被綁死的感覺。此期的親密關係具有同理與尊重需求認可,個體在接受親密關係之餘,也要懂得回饋和分享。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3.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4.學齡期(5~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5.青春期(12~18歲):自我認同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7.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8.成熟期(65以上):自我調整對絕望期的衝突。

成年期(大約20~40歲)的個體無論在生理或智能等各方面的發展及成熟度,多半可達到巔峰的狀態。這也是成人建立與他人親密關係的開始。親密關係的範圍包含愛情、婚姻、家庭、親子和友誼等情感,且著重在和他人分享心靈上的自我。成年人開始過著「有伴」的生活,同時藉由親密關係的過程,提高性角色扮演的機會,以及形成穩定的兩性關係,建立一個新的家庭。而此一家庭正是供給個體間更進一步統整人格特質及生活形態的場所。以夫妻相處來說,長久以來的家庭生活,容易形成相互依賴的情形,如果有一方獨立性不夠、信任感不足,很容易造成另一方面過重的負擔或是需求不滿足。親子關係更是一個容易產生衝突的層面,如果父母未能健全地經歷早期的發展,就不易體會不同年齡的孩子,正在經歷的發展需求和危機,自然無法提供適切的協助。

依照Erikson的理論,個體早期生活各階段所發展的信任、自主、自動自發、進取和自我認同等特性是親密關係得以發展的基礎。相反地,早期發展階段中未能解決的心理危機和衝突,將會在成年期再度呈現,影響個體與他人相處的關係。例如一個對自己肯定、接受自我的人,會比一個自我認同模糊、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信任和接受別人,因為他懂得「將心比心」。無論這個「別人」是他的伴侶、子女或朋友、同事,他都能試著用一顆接納、真實的心去了解,並與他們相處。相對於此,一個缺乏自信心、安全感,或者自卑感重的人,無法在依賴他人和獨立自主上取得平衡點。對外在環境也會有較多的猜疑,與他人交往無法維持一個恆久而深層的關係,容易形成一種孤獨和疏離的感覺。

社會心理危機:親密對孤獨
中心任務:關心
正面後果:組成密切關係,和他人分享
發展障礙:疏離社會、寂寞孤獨
自我品質:相互關懷,同甘共苦
重要關係:配偶、朋友


(二)派克心理發展論
派克(R.Peck`1968)的心理發展理論認為人生約在30歲後期至40歲階段,個體除必須面臨體能的逐漸衰退外,也面臨父母的病痛、死亡,以及子女的成熟和獨立,並經歷人際關係的轉變和斷層。但適應良好的中年人可運用新舊經驗作為解決新問題的指南,讓生活充滿意義與挑戰。因此,在此人生階段須改變原本從事的活動,重視個體的心理與社會發展變化。派克提出四項心理發展的成長危機作為中年期成功適應的必要條件:

重視智慧和重視身體力量(重視智慧vs重視體能)
「智慧」界定為作最佳選擇的能力,有賴於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接觸許多關係和情境的機會,認為智慧比他們減少的體力、活力和年輕的吸引力更更有價值。

人際關係社會化和兩性化(人際關係的社會化vs性關係)
此時對自己生活中男女重新界定,視他們為個體、朋友和同伴,將能欣賞他人的獨特人格,並做能更深的瞭解。

情緒的彈性和情緒的貧乏(情緒靈活vs情緒疲乏)
由於父母、朋友的死亡,以及子女的成熟和獨立、可能因為體能的限制,而必須改變本身所從事的活動。

心智的彈性和心智的僵硬(心智靈活vs心智僵硬)
已發展一套對人生的獨到見解,若聽憑過這些答案的控制,不再尋求新的答案,將就此定型,無法接受新觀念,有彈性者能利用新的經驗和以往的見解,做為解決新問題的指南。


(三)拉文森生命四季論或生活架構論
生命四季論:心理學家拉文森(Levinson)與耶魯大學的同事研究成年男性發展過程所提出的生活架構理論,此理論焦點在於個體在家庭中的角色及其生命中的職業,而將其生命階段分為成年前期0~22歲、成年早期17~45歲、成年中期40~65歲、老年期四季60歲以上(四期)。當男人進入中高齡人生階段,因為身體會遇到無法抵抗的正常老化現象,所以,生活架構一定會轉變。

1.成年過渡期(40~45歲)
中年時培養個人獨特性是特別重要的任務,開始中年人生也牽涉到做決定。

2.成年中期的生活架構(45~50歲)
人們在新一代中建立一個起點,以及生命的新季節,試圖在中年時建立一個新位置。

3.50歲過渡期(50~55歲)
重新評鑑與探索個人在這個新中年架構裡的自我。

4.成年中期的高潮生活架構(55~60歲)
實現中年志業與目標的時間。

5.成人晚期過渡期(60~65歲)
需要對過去做深入的評鑑,並且準備好進入下一個成年階段。

男性在35- 45歲間會經歷人生中的「轉變點」,但在50幾歲中內心又會開始有強烈掙扎(周念縈譯,2004)。此觀點認為:此時,男人進入中高齡人生階段,因為身體會遇到無法抵抗的正常老化現象,所以,生活架構一定會轉變。


請至少列出三種女性常見的憂鬱症,說明其可能的造成原因有那些?社工人員對憂鬱症的女性個案應該如何處遇?(25分)

現代社會因文化、經濟、社會、家庭及社區等因素,使得女性在家庭生活當中產生憂鬱現象,以下針對產後憂鬱、職場憂鬱及家庭關係憂鬱等現象提出成因及處遇方式。

(一)產後憂鬱症成因及處遇
1.成因
(1)缺乏心理支持:在台灣多數的主要照顧者仍然是家務的主要操作者,故在工作與家務間進行緊密的連結,時間急迫與壓力感相當大,缺乏足夠的心理支持。

(2)欠缺壓力處理技巧:針對照顧過程中的日常生活起居負擔相當多的責任,包含照顧嬰兒起居、提供飲食,經常性的壓力導致個人情緒起伏相當大。

(3)欠缺良好夫妻關係:主要照顧者面對多個角色衝突時,最重要的還需因應夫妻之間的互動。男性不像女性需要面對家庭當中過多的角色,因此可能會覺得被女性冷落,這使得夫妻之間的感情面臨考驗。

2.處遇
(1)壓力紓解:結合自然支持系統或是參加紓壓團體,減少家庭的壓力與衝突,並使家庭獲得足夠的支持力量。

(2)照顧技巧:透過自我檢視與相關專家或志工的協助,改善照顧者與嬰兒的互動方式。

(3)家庭關係:在生活中尋求正向資源,建立屬於自我的支持系統,創造喘息空間,例如請家人適時提供育嬰協助、找尋專業可信任的保姆幫忙。

(4)社會參與:促進與社會互動適應社會變遷,鼓勵多參與社交活動。

(二)職場憂鬱的成因及處遇
1.成因
(1)缺乏身心平衡:因家庭照顧壓力使個人時間,角色難以適應,可能影響個人身心狀況。

(2)欠缺職場支持:資本國際化、勞力自由化表現,性別平權,但男性在傳統父權婚姻制度下往往被期待高於女性的社會位置,使得女性在職場有不少壓力。

(3)缺少角色支持:在時代性別關係的轉變下,家庭婚姻因職場影響而有壓力,職場壓力影響家庭結構,影響家庭角色與成員互動。

2.處遇
(1)健康協助:對於生理健康問題,或是其他可能合併引發的疾病提供穩定而充分的醫療照護服務,讓中年人有穩定的健康狀態。

(2)喘息服務:提供家庭的家務工作者在照顧時,給予臨時或短期的照顧服務,讓照顧者身心獲得休息

(3)角色支持:透過心理支持、團體活動來強化多重角色壓力者的心理調適。

(三)家庭關係憂鬱的成因及處遇
1.成因
(1)內在系統層面:自尊、自我定位、個人壓力調適問題,影響生理產生失眠、作息不正常,情緒焦躁不安,甚至有重大創傷症候群的產生。

(2)家庭關係層面:與家人互動改變,家庭角色變遷,母兼父職,導致與配偶庭或子女關係產生變化,可能更緊張而缺乏彈性。

(3)人際網絡層面:對外在的社區關係因個人內在變化與工作時間作息改變而影響與人際互動關係,支持系統可能因此減少,

2.處遇
(1)角色支持:透過心理支持、團體活動來強化多重角色壓力者的心理調適。

(2)照顧策略:透過自我檢視與相關專家或志工協助,改善與家庭成員配偶或子女的互動方式。

(3)社會支持:透過親職教育課程,教育父母有效的親子互動策略,鼓勵人際互動與交流,減少關係改變的壓力適應期間。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興小弟讀書筆記 的頭像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