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整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從兒童認知發展的領域,諸如語言與思想、邏輯與推理、概念形成、道德差異等深入研究,並以生物學的知識為背景, 主張認知發展與智慧成長是同步進行的,其企圖瞭解幼兒認知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並在認知歷程中學習提昇對環境的因應能力。 皮亞傑認為:幼兒從出生到成人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數量不斷增加的簡單累積過程,而是結構組織與再組織的過程。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一)感覺動作期(0~2歲)
皮亞傑(Piaget)的感覺運動階段:以各種感覺器官與肌肉動作來探知環境,感覺動作期可分為六個次階段:
1.反射階段(出生~1個月)
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例如:將奶嘴放嬰兒嘴他就會吸吮;聽鈴聲會自動搜尋;觸碰臉頰會轉頭和張嘴,透過這些反應開始認識環境。
2.主要循環反應(1~4個月)
認識某些反射動作可帶來愉悅結果。例如:手指放口中吸吮,會感覺舒服暫時消除飢餓感,嬰兒會一直重覆這動作,反射的動作會變成一個新的行為模式。此時,嬰兒主要焦點是自己的身體(主要)與重覆的(循環)動作(例如吸吮)。Piaget認為嬰兒在這一階段只能重覆自己開創的動作,尚無模仿他人行動的能力。
3.次要循環反應(4~8個月)
嬰兒焦點從身體轉移到外界事物(次要),不只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也學習控制外界事物,並重覆某些動作以達到控制的結果。例如:躺在搖籃裡的嬰兒望著掛在床邊旋轉的玩具,以腳踢會引起搖動覺得有趣,他會一再用腳踢它,看玩具是否會動。此階段嬰兒會重覆某種動作,以便觀看有趣的結果。
4.次級基模協調階段 (8~12個月)
能將幾種偶發的動作連結在一起,以達某種目的,稱意欲性目的手段行為。開始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物體恆存的概念。例如:將玩具在布巾下,9個月大嬰兒會移開布巾取得玩具; 但若將玩具藏在另一塊布巾下, 他仍會在第一塊布巾找尋玩具。開始能模仿他人動作。如你拍手給他看,他能夠模仿,但無法自發性地做出這個動作。
5.三級循環反應 (12~18個月)
小小探險家,不再依賴偶發性的動作,有能力自己想出動作或活動。例如:把玩具藏在第一塊布巾下,然後再移到第二塊布巾下,他有能力找到新藏的玩具。但如果把玩具放在一個盒子下面,再將盒子放在布巾下面,接著將盒子推開,使玩具留在布巾之下,接著將盒子放回原來的地方,嬰兒還是會在盒子下面找尋玩具,因為此階段嬰兒還無法理解隱密的移位。
6.具象思維的開始 (18~24個月)
從動作取向轉移到象徵取向。發展出完整的物體恆存的概念,能將東西或人的形象牢固記在腦海裡,能解決問題。即使沒看見你將玩具藏起來,他們也會去尋找它。會去櫃子上餅乾罐找餅乾,因他們知道餅乾總是擺在那裡,即使沒看到你收藏的動作。此階段不必觀看別人,就能自己進行某些動作,例如:對自己成就感滿意時,會主動拍手。
(二)準備運思期(2~7歲)
指兒童開始使用語言與其他符號或象徵來表徵外界。雖然還不能抽象思考,但確實獲得意義的認知,已超越其接近感。。前運思期兒童認知發展的特徵大致如下:
1.記號功能(semiotic function)或稱符號功能(symbolic function):
指二至四歲的兒童,以某字、某物體或某種心理符號,代表未在眼前出現的另一件東西的能力。從延宕模倣、裝作遊戲、圖畫、心理意象、語言等行為模式可以說明兒童具有符號功能。
2.直接推理(transductive):
指二至四歲兒童以過去的經驗或直覺的推理方式,與一般成人的演繹推理及歸納推理有別。
3.自我中心觀(egocentrism):
指兒童無法接納別人的見解,僅憑自己的觀點,判斷每一件事情。
4.集中注意(centering):
指兒童接受視覺刺激時,會將注意力集中於或固著於該刺激出現的範圍,而不注意其他方面。可從狀態對轉變、種類內涵、次序關係或守恆等方面的問題看出。
5.泛靈觀(animism):
指兒童對於無生命的物體,都會賦予生命或意識的傾向。
6.人為觀(artificialism):
指兒童相信其周圍的任何事物,以及對人的禮遇,皆由人且為人而作的安排,並依人塑建東西的方式來完成。
7.終極觀(finalism):
指兒童對於任何事件,即使是不重要或偶發事件,總要追問到底,追求其簡單的、直接的原因。
(三)具體運思期(7~11歲)
具體運思期兒童能將邏輯思考的歷程,應用於解決具體的問題。此處「具體」為關鍵所在。蓋本期的兒童固能採用邏輯運思(logical operations)的方法,惟仍限於解決與具體的(真正的、可觀察的)物體或事件有關的問題;對於假設性的、純粹語言的、或抽象的問題,則仍無能為力。因此具體運思期可視為介於前邏輯思考與完全邏輯思考間的一個過渡階段。前運思期兒童的思考,由於受到知覺的支配,無法解決可逆性、守恆(保留)、自我中心、次序等問題。具體運思期兒童則可突破其限制,展現不同於前運思期的思考模式。就其特徵言,約有如下三項:由籠統而至分化的思考、由絕對而至相對的思考、由靜態而至動態的思考。
進入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已充分具有保留概念的能力。所謂保留概念,係指兒童在面對同一物體的各種變化,如改變物體的形狀、位置、方向時,能瞭解到該物體的若干特性,如大小、長度、數量等仍維持不變的能力。例如,當一杯水被倒入一個更高而較窄的容器中時,兒童仍然能夠意識到水的量是不變的。
(四)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
嘗試以假設的驗證來進行抽象的邏輯推論以解決問題,思考方式主要有三個特徵:
1.假設演繹推理(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
青少年在面對問題時,能提出一系列的假設,再根據假設進行驗證。得到結論。此期的青少年勇於從事非常態的「大膽假設」,例如,地面溼滑的原因,假設為有人隨地小便。也因為這種勇於假設、推理的特點,使青少年常有驚人之語或驚人之舉出現。
2.組合推理(combinatorial reasoning)
亦稱組合歸納推理。當青少年面對複雜的問題情境時,會依問題的現有條件提出假設;接著,找出問題的全部變因及其可能組合,然後組合或孤立某些變因加以思考,以獲得正確的答案。
3.命題推理(propositional reasoning)
命題推理是一種超越現實的思考方式,在進行推理時,不一定要有實際例子或具體資料,只憑想像、說明或命題即可展開推理。因此,青少年是個愛胡思亂想、愛做白日夢的年齡,也是最容易崇拜偶像的時期。
- Jul 31 Sun 2022 13:01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題庫2)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