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整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

一、家庭環境-父母的影響
如果家庭正面功能無法發揮,將造成失功能家庭,家庭失功能的狀態及對少年的影響:

(一)父母化
父母化是一種扭曲的親子關係,尤以單親家庭或父母感情不睦的家庭常出現父母化的現象。父母化係指:父母將其責任與角色轉移給兒童或青少年之子女承擔。而「被父母化的子女」,所承擔的責任與角色,往往超出他們在該發展階段認知、情緒與行為能力所能勝任之責任與能力。例如,手足間有爭執,即使父母在場,卻由某位子女負責解決;或由家中年紀較大的子女負責弟妹的行為問題;或將子女當成配偶,與其討論配偶的秘密或財務問題。這些不僅超越子女所能理解或處理的能力,且須犧牲自我的時間、興趣及需求,來配合父母或達成其期望。

被父母化的子女,有幾項特徵及影響:
1.被迫承擔成人責任,縮短童年時光
2.由於責任超越能力,充斥無助、自責和負面情緒,對自我價值、自信和自我效能有不良影響
3.子女與父母責任被混淆,子女自我分化與自我認定發展受到阻礙
4.協助父母逃避責任,讓父母更無能
5.影響其他手足之親子關係與自我發展 「被父母化的子女」長大成人後,容易出現強迫性照顧者的角色、不願意表現脆弱或忽視自我的需要等「照顧者症候群」的情形,甚至產生憂鬱性格、羞愧或自戀等人格型態。

(二)有毒父母
父母的許多負面行為對孩子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即稱「有毒父母」或「問題父母」。

有毒父母,並非指父母偶發性的打罵,而是不斷的傷害、疏忽或是過度保護或是讓子女充滿罪疚感等。這些行徑共同癥結是:毀損孩子的自尊心,導致自毀行為。

有毒父母包括六種類型:
1.不適任的父母:父母較常關注自己的問題,孩子童年的需求幾乎被剝奪,甚至成為需要照顧父母的小大人。

2.控制型的父母:父母擅長控制與操縱子女,不讓子女自主,甚至表現若是和無助的神態,使子女不敢傷害父母而屈從。

3.酗酒的父母:父母因酗酒而使生活陷入一片混亂,根本無法做好其親職的角色。

4.言語虐待的父母:父母以羞辱的言詞,過渡的辱罵或諷刺子女,以削減子女的士氣或自信心。

5.體罰的父母:父母情緒激動,難以控制將情緒轉移發洩在孩子身上,常將孩子打的全身是傷。

6.性虐待的父母:父母將子女當作性工具而產生亂倫事件,深深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和天真的本性。

一般父母即使偶有痛打子女的經驗,但平日給予的關愛,且行為目的為使孩子更好,孩子終將正向發展。相反的,有毒父母對家庭及子女一生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二、同儕團體的影響
青春期是青少年追求自我認同的時期,同儕團體則是青少年追求認同的重要他人。之所以認同同儕,主要原因有:1.年齡相近,價值需求一致2.處境相似,惺惺相惜3.成員平等,互動自由。

青少年受同儕影響有幾個層面:
(一)社會化的重要媒介
同儕團體就像小型社會,幫助青少年學習團體中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根據他人及自己的需要來調整行為。

(二)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來源
會蒐集別人意見及看法來形成自己對自己的觀點,這是自我概念形的重要關鍵,如我是帥哥等,亦透過同儕間的學習來不斷修正自我形象。

(三)心理支持的重要場所
同儕間的友誼,青少年感受到被接納,分享心情和許多物質上的滿足,形成小型的、非正式的支持網絡。

(四)偏差行為的學習管道
為被團體接受,青少年會遵從團體的規範及價值觀念,即使違反規定的行為,亦因受制於同儕團體的從眾壓力而產生偏差行為或習性,如吸毒、逃學或打群架等。

青少年因等二性徵等特殊的生理現象與家庭關係的疏離,進而依附同儕是必然的過程。父母除需加以理解外,對孩子的交友態度宜以尊重為原則,不任意批評「你交的是什麼爛朋友」或限孩子的交友圈。


三、社會危險因素:未婚懷孕
台北市社福團體一項調查發現,未成年未婚懷孕個案中,有七成的未婚爸爸會落跑(王超群,2002),社會局指出,當未婚懷孕發生時,社會注視焦點都放在小媽媽身上,但製造問題的男主角未婚爸爸們,會呈現什麼態度?據兒童福利聯盟、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和女權會、基督徒救世會等單位共計四十五案例中發現,近七成未婚爸爸採取不支持、避不見面或分手、給錢了事的方式,讓女方獨自面對問題。

另一項研究指出,僅有四分之一的少女能調適墮胎後的創傷經驗,將近有六成曾經墮胎的少女在一年後,會因先前墮胎經驗,而重複陷入痛苦循環與替代性中,也就是經歷再次交往與重複墮胎的過程。因此,再次懷孕與墮胎的案例可能達到至少四次。由於少女的身體發育尚未完全,很容易發生諸如:子宮頸細小,子宮頸裂、骨盆發炎(PID)或子宮黏液不足等病症。多次墮胎則容易導致子宮外孕、不孕症(infertility)或子宮需切除等嚴重病症。

由於墮胎使得男性不能保護未出生的孩子活下來,這種原因引起的憤怒與沮喪會由好幾個地方表現出來。為了麻痺自己會參與墮胎,或是過於 「軟弱」,無法保護未出生的孩子不致死亡,他轉而酗酒和吸毒。許多人成為工作狂,以避免與其他人接觸,或是不顧一切追求人生的成就。


由於第二性特徵的發育,青少年具備了生育能力,因此未婚懷孕是青少年階段的危險因素之一。請說明未婚懷孕對青少年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且該如何減少青少年未婚懷孕之事件。(高考)

【擬答】

(一)未婚懷孕對青少年的影響。
1.生理層面
青少年雖因第二性徵的發育,而具備生育能力,但是性器官的成長並未完全成熟,未婚懷孕容易產下畸型兒或早產兒等問題,直接亦影響青少年的健康。

2.心理層面
(1)就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而言,此時為「性器期」,性成熟且有性需求及生殖的能力,主要心理發展任務在發展出與異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因為未婚懷孕有可能破壞了其未來與異性相處時的性態度。

(2)就艾利克森的心理社會階段而言,此時心理社會危機為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發展任務在於認識自己(身分的確定),未婚懷孕易使青少年增加角色負荷的壓力,加上角色間的衝突,反而使青少年無法取得角色平衡,產生了角色混淆的狀況,減少了自我的效能。

3.社會層面
(1)家庭關係:未婚懷孕不但會破壞其原生家庭系統中相關次系統,例如親子系統的緊張和衝突,也會連帶影響未來姻親家庭系統可能的衝突,無法獲得另一方家庭的接納度。

(2)學校關係:因為未婚懷孕而可能休學或退學的決定,也使青少年不但中斷學業上知識的學習,也阻礙了同儕情誼關係的發展,無法獲得足夠的情緒支持。

4.法律層面
未婚懷孕不論是出於青少年的志願或非志願,都觸犯了妨礙性自主罪,未來的法律訴訟及相關法律責任 的追究,都會使青少年及其家人身心俱疲。

(二)避免青少年未婚懷孕的處遇之道
1.針對未婚懷孕的青少年:
(1)給予心理輔導,幫助他做心理調適,儘早達到身心之復原及學習自我保護之道,並且提供育嬰等相關知識。

(2)必要時直接提供庇護性照顧,例如未婚媽媽之家。

(3)協助學校處理青少年未來返校後的身心適應,並協助學校相關人員建立發掘、處遇。

(4)針對家庭可以進行家族治療,以著重家人間合作為焦點,協助家庭成員清楚界定其角色,定義不適當的性行為,並轉介相關資源進入家庭,預防家庭再度解組的危機。

(5)就未來可能進行的法律訴訟問題,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援。

2.針對社會大眾進行性教育宣導,包括:
(1)兩性平等之教育。

(2)正確性心理之建立。

(3)對他人性自由之尊重。

(4)性侵害犯罪之認識。

(5)性侵害危機處理。

(6)性侵害防範技巧。


校園霸凌現象已是全球兒童少年普遍會面臨的問題,臺灣亦不例外。請問霸凌的受害者會造成那些身心及社會的問題?霸凌有那些種類?並舉例說明。(高考)

【擬答】

青少年重視同儕,在情感上支持同儕,有時會為了支持同儕而參與同儕霸凌行為,社會權力與霸凌行為有相關性,尤其女生有時會為了異性而產生霸凌行為,權力不均是分辨霸凌行為的一大特徵。

(一)被霸凌的小孩比一般的孩子更易傾向低自尊,且易感覺沮喪、孤獨、焦慮、不安全感,孤獨的感覺通常在霸凌結束之後還是會持續,並非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才比較容易被霸凌,而是霸凌的情形使孩子產生了情緒的困擾,例如自尊降低。除了情緒的問題之外,這些被霸凌的受害者也在被欺負之後有更多的行為問題產生,而且隨著時間而益加嚴重,他們開始會自責且視自己為社會的敗類。根據研究,情緒的困擾會影響到成年期,並導致其低自尊與沮喪的可能性。

1.心理方面:被霸凌者產生的影響包括受害者的孤獨感、沮喪以及焦慮,會導致學習成就和自尊的低落,甚至是生病,有被霸凌經驗的青少年,會有較低的自信心,且與同儕、父母、學校的聯繫感較低,且有較低的學習動機。

2.身理方面:有自殘、輕生、輟學、犯罪等行為。

3.日後影響:可能成為加害人或行為偏差者。

(二)霸凌的類型
1.肢體霸凌:以肢體暴力行為霸凌他人,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是最容易辨認的一種,會造成他人身體受到傷害。

2.言語霸凌:運用語言刺傷或嘲笑別人,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是校園中最常出現且最不易發現的霸凌行為,會造成他人心理受傷,傷害程度有時會比肢體霸凌還嚴重。

3.關係霸凌:這一類型的霸凌往往牽涉到言語的霸凌,包括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

4.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凌學生長期遭受霸凌之後的反擊行為,包括受霸凌時生理上的自然回擊或去霸凌比自己更弱勢的人。

5.性霸凌:類似性騷擾,包括以有關性、身體性徵及性別取向作為玩笑或嘲諷內容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6.網路霸凌:係指利用網路散播色情圖片、散佈謠言中傷他人、留言恐嚇他人等使人心理受傷或恐懼的行為,這是近年來新興的霸凌型態,而且程度相當嚴重。

(三)案例
遭受霸凌的學生的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會受到嚴重傷害,以性霸凌為例的具體表現行為如下:

1.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評論或譏笑:如黃色笑話、波霸、飛機場、矮冬瓜等。

2.對性取向的譏笑或是對性行為的嘲諷:男人婆、娘娘腔、同性戀都是對性取向、性行為的嘲笑。

3.傳遞與性有關令人討厭的紙條或謠言:孩子之間會流傳關於同學間性的謠言。

4.身體上侵犯的行為:以性的方式摩擦或抓某人的身體,或是迫使某人涉入非自願的性行為中,除嚴重的性侵害外,舉凡觸碰身體部位、脫褲子、掀裙子、偷看上廁所、偷看換衣服,或是學童間流行的遊戲俗稱「阿魯巴」、「草上飛」、「千年殺」皆屬此類。


青少年發展的任務之一就是從父母得到獨立和自主,這項任務常會導致家庭親子衝突和關係的難題。為讓青少年過渡到成年的階段能夠順利和健全,社會工作者可以如何強化正向的家庭關係,請說明你的做法?(10%)並舉身邊實例(10%)(作業)

親子衝突的原因:
1.孩子進入青少年期,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自我認同,尋求獨立自主的個人時期,而多數家庭都會感受到一些壓力,此時家庭面對三個發展議題:
(1)自主權的發展(2)親子衝突的解決(3)建立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2.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經常為了自主與控制權而發生爭吵,例如:幾點回到家、分攤家事等,父母利用有控制權,獨裁自做決定。使青少年子女在自主的發展上產生困難。如果是民主家庭,會使青少年子女發展出健康的自主意識。

3.親子間衝突多發生在青春期(青少年期階段),其特點為爭吵、不良的互動、不常彼此分享,及缺乏情感表達。衝突原因多是日常小事的爭執,負向親子互動關係,可能會持續在整個青少年期。

強化正向的家庭關係的處遇原則:
1.使青少年獨立自主的需求歸於正常
協助父母體認青少年獨立自主需求是這階段正常發展的任務,協助父母接納這些改變外,提醒父母持續提供孩子的教育計劃和社會價值的指引。

2.發展情境變化的討論
討論青少年的行為,協助家庭接受發展上的變化,例如:青少年前期會感受到較多的同儕和從眾的壓力,到青少年後期,壓力會下降。社工員可指出一般青少年從青春期初期過渡到後期,必須面對的共同議題。

3.使青少年了解其他人也會經歷到這些改變
青少年經歷到許多身體和心理層面的變化,讓他們體認到每個青少年都必須經歷這些變化。當正常的行為成為極端的時候,介入還是必要的。

4.在威權教養中融入滋養的關係
這樣做可強化父母親的影響力、支持和指引,有助青少年發展自我規範的技巧、強化勝任感和能力,以及增進彼此的關係,增強青少年的認知和社會勝任能力。

5.鼓勵父母放手讓青少年獨立做決定
父母放手讓青少年獨立做決定可強化他們的自我決策能力,且從自我決定過程和結果學習到經驗和教訓。

6.依附關係
有安全依附親子關係的青少年,在獨立與自力更生、行為能力及身心健全狀態,發展得比其他青少年更好。

實例說明如下:
在網路日漸普及,上網已成為青少年的次文化,網路提供豐富的資訊來源及便利人際間的溝通,滿足青少年電玩休閒娛樂的功能。但隨著調查顯示,有近五成台灣青少年因上網而減少睡眠時間,也就是過度沉迷網路而形成類似行為性成癮的失常行為,影響了真實生活的活動與社交,稱為網路成癮症。

父母若一味禁止青少年接近網路、電玩,不但效果不彰還會造成和子女間更大的代溝,父母應用理性平和的態度與青少年子女討論上網的時間並尊重青少年的想法,同時鼓勵青少年子女多參與社團活動,例如:街舞社、烘焙社等。減少網路成癮症的影響。

主要策略如下:
(一)接納並瞭解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
(二)逆向操作
(三)網路監控與限制
(四)培養孩子正當休閒娛樂
(五)資訊素養的培育
(六)設立校園網咖
(七)限制青少年網咖活動
(八)落實網路分級制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興小弟讀書筆記 的頭像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