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整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1.撤離理論
Cumming & Henry(1961)和Strib(1972)等學者一致認為任何人在邁入老年之後,慢慢脫離社會關係和社會活動是正常的與必然的,老年人因身心之日漸衰竭,從現存的社會角色,人際關係及價值體系中的撤離,這對社會與老人都是有利的。對社會而言,因自己生命結束所帶給社會的影響小到最低限度的一種準備工作。對老人個人而言,可免除工作與競爭壓力,過悠閒生活以安享餘年。換言之,要成功地邁入老年角色,就必須接受「老年生活是一種逐漸撤離的過程」的事實,也就是說要尋求晚年生活的適應,就必須接受Burgees(1951)所提示的「無角色的角色」的規範與價值。這個理論受到許多的質疑,老年人的角色退出行為,乃是因為在這個生命週期中,失去了原先的角色卻沒有發展可取代的新角色,導致老年人退出社會的現象。

McGuire et al, (1999)等認為老年人社會退出現象是因為缺乏有意義的參與機會,而非自然的過程,這個學說忽略了老人存在的價值,「老年人力」亦是人力資源,老人即使退休了,事實上並沒有離開社會,有些老人退休後,開始二度人生,更積極從事社會參與工作,貢獻自己的經歷服務他人。如果過度強調「撤離」,會使社會失去有價值的人力資源,尤其是老年人口持續增加的未來。

2.活動理論
Lemon,Bengston and Peterson (1972)認為,個體要成功的老化必須維持某種程度的活動參與及角色的投入即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Hendricks and Hendricks(1981)與Nidhi Kotwal and BhartiPrabhakar (2009)提出,具備高活動力的老年人,將享有較好的生活滿意度及較佳的問題因應能力。活動理論主要觀點源於社會學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主張人類的自我認同大部分來自於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父親、母親、兒女或員工),人們也透過活動/行動(action)來創造生命新的角色。隨著生命週期的推演,角色的內涵產生顯著的改變或者特定角色扮演的機會逐漸失去,例如空巢期及退休後,若角色失落沒有獲得改善,將導致不成功的老化。支持活動理論的學者試圖從社會活動角度來解釋老人晚年生活的調適,強調老人積極的社會參與才有良好的生活調適,偏重積極學習與服務,如老人大學、休閒文康中心的設置、老人職業輔導或介紹、老人旅行服務的提供等,他們指出老年人和中年人一樣仍具有正常的心理和社會需求,大部份的老年人均不願喪失「社會角色」,同時標榜「行為決定年齡」。老年人有一種自然的活動傾向,樂於參與社團活動及他人交往的機會。活動理論主要強調老年人應延續中年期的活動或是尋找一些替代性的活動以代替失去的角色或變遷的角色,然而,老年人退休後不容易再找到新的工作,鰥夫、寡婦也不容易找到新伴侶,如果參與活動會使老人失去收入或者造成身體上的衰退,對老人而言是不利的。目前的研究在深入探究不同類型活動與老人生活滿足度的相關,使老年服務項目更有彈性,以滿足不同老年群的個別需求。

3.持續理論
該理論強調無論撤離理論或活動理論均不足以解釋老化過程,老人並非同質性團體,而是擁有不同人格特性的團體(江亮演等,2005)。Atchley(1989)認為,人們有一種追尋延續不變的傾向,在過去、現在與未來間保持一種延續性的的關係謂之延續理論,人們將以不同的模式發展個人特有的老年生活。Long(1987)對英國退休男性的研究所做結論,「退休後適應最好的人就是那些需要做最少改變的人」。Iso-Ahola,Jackson and Dunn(1994) 對人們參與活動種類之變化所做的研究指出,隨著年紀的增加人們傾向維持相同的活動,研究結果支持了延續理論。延續理論主張,成功的老化既不是決定於社會角色的退出也不是個人的活動參與;而是取決於體在人生歷程中所發展出獨特的調適能力及老年期所可能遭遇的改變與機會。

4.角色存在理論
社會學家相信個人的生活是離不開團體的,即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與他人發生互動。美國社會學家Parsons(1942)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實際上就是社會角色與社會角色的互動,但是社會角色不是恒常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同時一個人不可能只擔任扮演一個角色,通常他會同時擔任數個角色。老年社會角色已經變遷,或某些角色已消失-老夫妻核心家庭和職業組織之終止,另一方面老年人又必須面對數種新的角色或可能相互衝突角色的來臨。

功能論特別強調社會角色影響決定個人行為,角色理論側重老人晚年生活與社會團體個人互動關係。老人雖因離開工作崗位喪失許多重要的社會關係所付與的角色,但同時老年人也建立其他的新關係,特別是私人互動關係的增加。

Atchley(1976)所提的「退休老化的六個階段」可瞭解當老人經過退休前期、蜜月期、醒悟時期到再適應期,老人逐漸培塑出一套比較合乎實際生活的角色規範,同時也尋求新的途徑以便繼續參與社會關係,因此在這個階段,社會可對老年人提供服務,特別是老年教育研習課程,或幫助老年人運用智慧、經驗再貢獻社會,即老人志願工作者角色,主要目的提供老年人一個參與社會角色的機會,使他們在步入晚年生活時其能有健全的人生觀及愉快的心理與生活。

5.發展理論
Erikson(1968)強調人生發展由嬰兒時期、幼兒時期、遊戲時期、學校時期、青少年時期、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到老年時期,有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可能有積極或消極的發展,而且每個階段的適應均會經歷一個危機,產生生理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每個階段的反應都將影響到下一階段的情境,一旦危機渡過,自我更趨向成熟,而建立穩定的認同。因此,老年時期是人生的反射和評鑑時期,這時他們可能對於人生的善與惡,快樂與痛可統整合一,達到自我接受的最高境界,反之,他們可能會追悔過去喪失的機會,悔恨從前沒有好好的把握人生。因此老人教育的對象並非僅止於老人,應包括全體公民,使年輕人尊敬老人、了解老化現象,為老年做準備;老年人能夠對人生有透徹的認識,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務、啟發自身潛能、追求自我實現,滿足早期生活中未能達成的期望,獲致精神上的滿足。

此學說著重在社會壓力對老年生活調適的影響,成功老化受文化因素的制約,因此老年人應接受老化的事實,重組老年生活空間,建立社會關係網絡,個人價值和生活目標的重新整合。

6.積極老化
積極老化(active ageing)概念之提倡,源自於1999 國際老人年(Year of Older People in 1999),希望透過各界合作,共同創造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用的社會。積極老化概念提出後受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重視極力向全球提倡,強調積極老化涵蓋層面除了應維護高齡者的健康與獨立外,還須拓展到社會參與和社會安全(WHO,2002)。亦即老化概念由個人層面的需求推展到社會參與及社會安全層面。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認為積極老化的整體策略,強調營造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優質生活環境,包括社會參與、個人健康和社會安全,政策目標在於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增強老人資本存量,其中資本的內涵包括健康資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及經濟資本,並將其視為因應21世紀人口老化挑戰的積極作為,期能為高齡人口提供一個積極的扶持環境,使老年人能妥善適應高齡化社會的發展與變化。

從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積極老化:政策架構」報告書中,所揭示的社會參與、個人健康、社會安全稱為積極老化三個支柱,主要立基於尊重老人的人權,建構一個符合老化的正常化和社會整合的目標(舒昌榮,2008)。在每個支柱中各有其具體策略,以提供各國因應老化一個重要的政策架構之參考依據。在社會參與策略中,特別強調提供教育和學習機會給高齡者;鼓勵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依個人的需求、興趣及能力,參與經濟發展活動、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並從事志願服務;鼓勵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參與家庭和社區生活。


臺灣預計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社會工作者在對長輩提供服務時,應該注意那些事項,以及對高齡長輩服務的主要任務為何?(25分)(高考)

【擬答】

對於老人服務的提供應注意的事項以及主要任務為何,可依據老年階段常見的問題,例如健康醫療、經濟、安全、身心受虐、教育休閒、居住安養、家庭支持、配偶患病或死亡調適等為主等,主要服務可由身心調適、政策因應及老人保護等面向加以思考,分述如下:

(一)身心調適
1.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所提供的服務多以生理調適、心理調適、社會調適與面對死亡的心理歷程為提供服務的面向。

2.主要任務:
(1)生理調適:著重在老人之心智功能調適、老年酗酒與健康。

(2)心理調適:不同理論觀點,著重的任務亦不同,例如:
A.撤離理論:著重於面對社會環境的反應過程,對能力減退和面對死亡的適應方式。
B.活動理論:為提升士氣和維持正向的自我概念,須做出再投入社會的行動。
C.次文化理論:若能結交新朋友和維持舊友誼,則可發展出一套次文化,使老人保有心理健康的感覺。

(3)社會調適:參與志願服務,培養並接受再學習機會,適度安排休閒生活與參與宗教活動。

(4)面對死亡的心理歷程(Kubbler-Ross) :應對拒絕、生氣、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妥協的調適

(二)政策因應
1.注意事項:
從鉅視面觀察,老年人口逐年激增,依賴人口愈來愈多,倘若不及早設法訂定妥善的政策,將來生產者少,消費者多,會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及財政。

2.主要任務:
(1)積極推展老人再就業。
(2)對於長期臥病、老邁行動不便或成為身心障礙、獨居老人及低收入老人應訂定協助支持辦法。
(3)增設福利措施及服務項目,並設法預防老人受虐待。
(4)鼓勵子女奉養父母及三代同堂制度,酌量減少其稅賦,或給予津貼。
(5)多舉辦老人教育及娛樂休閒活動。

(三)老人保護
1.注意事項
為強調對被不當對待的老人的保護的重要性,須建立特殊的處遇與服務,例如:身體虐待、心理虐待、財務或物質剝削、疏忽及自我疏忽等

2.主要任務
在廣義上,係含蓋整個老人福利服務的範疇,對老人進行完整性的服務工作。包含:身體上的照顧、心理上的照顧、家事上的照顧與社區關懷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興小弟讀書筆記 的頭像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