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整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社會環境對嬰幼兒期的影響
對兒童時期影響最直接且關係最密切的環境為小系統及中介系統,因此,以下僅就家庭、學校及同儕來探討社會環境對嬰幼兒期的影響。

(一)家庭對開幼兒的影響
家庭是嬰幼兒成長發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環境,父母親的態度與期望會直接影響嬰幼兒的發展,尤其嬰幼兒期與其主要照顧者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息息相關,而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係,具有個循環性影響(circular influence)。父親與母親是此時幼兒模仿、學習的對象,其行為舉止對子女的影響是既深刻又長遠。此外,父母的教養態度也會對幼兒產生重大影響,不良的教養型態的可分成四種:

1.權威控制型
父母因本身人格特質、不良觀念與文化制約等因素,而採行控制、威權、要求、嚴格、過度期望的教養態度。

2.放任溺愛型
父母對子女通常過度屈從、過度保護、寵潮與過低期望。

3.教養不一致型
父母教養原則不一致,可能前後不一致或夫妻彼此間不一致。

4 親職失能型
父母最重缺乏親職意識與知能,如虐待、疏忽、遺棄等,連基本養育功能都未能做到。這些不良教養方式因著長期的互動影響,容易導致子女在人格、學習與社會適應上產生諸多問題。譬如說,在人格上,易使子女產生退縮、自卑、依賴、缺乏自信等受控型人格,甚至出現叛逆、反抗、攻擊、偏差行為等反控型人格;在學習上,易造成思考僵化,缺乏創造力,害怕新嘗試,缺乏信心或要求完美,過度拚命,低動機,低學習意願,甚至低成就;在社會適應上,則容易產生自我中心、衝動、對人有敵意,喜歡控制他人。


(二)電視的影響
對幼兒來說,電視的影響是雙向。一方面,它可提供幼兒許多生活經驗和創意十足的想像空間。此時幼兒正處於認知模塑階段,正向的訊息、刺激或教育性的電視節目能引導幼兒有利社會的價值觀,以及增進認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因兒童本身認知能力的限制而影響其對問題的

兒童如何透過電視學習攻擊行為
1.觀察電視中採取攻擊性行為的角色
(1)當英雄受到挑釁並以攻擊性行為還擊時,兒童會視為榜樣並模仿之。

(2)在兒童行為項目中因此增加新的暴力行為。

2.觀看攻擊影片強化了攻擊行為的可能性
(1)電視暴力的快速動作,刺激了兒童情緒,使其原有攻擊性情感、想法、記憶和行為傾向復甦。

(2)刺激與攻擊性氣質交互作用,提高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

3.觀看攻擊性行為影片,影響到兒童的信仰和價值觀
(1)攻擊性行為被視為一種可接受並有效解決衝突的方法。

(2)攻擊性行為被用作受挫時的反應。

(3)收看者擔心自己成為攻擊性行為的受害者。

(4)收看者將其所處世界視為一危險的地方。

幫助兒童從電視獲益,而非讓兒童成為受害者。積極的作法有下列五種:
1.限制觀看時間
明確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切勿將電視視為電子保姆或將收回電視收看權作為處罰手段,反而增加其吸引力。

2.教孩子選擇適當的節目
教導孩子選擇優質或具教育意義的節目,並告知不良影片對身心造成的傷害,,杜絕暴力或色情影片。

3.陪伴觀賞並解釋電視資訊
陪著孩子一起觀看,並討論影片出現的情境與真實生活的差異性,使孩子瞭解虛擬與真實。

4.依電視所學動手做
協助孩子按照教育節目的建議在家中進行,帶領孩子更積極的學習電視中出現的訊息。

5.更有效的安排時間
鼓勵孩子可不看電視而去參加其他活動,幫助孩子在時間上做更好的規劃與安排。

綜上所述,成長階段經常觀看與暴力有關的影片,易使其產生模仿並認為暴力可以用來解決問題,且長期觀看與暴力有關的影片,久而久之會習慣暴力行為,需要更高強度的暴力行為才能激發他們的注意。在與暴力有關的環境下成長的人們,當遇到挫折、挑釁時,易引發報復的意願。學生認為,倘若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其所接受的教育是更理性的看待問題、雍有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學習包容他人與分享資源,而非以暴力解決問題的價值觀念與認知腳本,以及對挫折的敵意歸因方式,相信人們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自己攻擊的慾望。


同理心和攻擊性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請詳述下列問題:(一)何謂同理心?同理心與同情有何不同?成人如何鼓勵兒童發展同理心?(12 分)(二)學齡前兒童發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與影響因素為何?成人如何減少或阻止學齡前兒童的攻擊行為?(12 分)(高考)

【擬答】

(一)同理心與同情心比較
1.同理心:
(1)Rogers(1961)認為同理心是能採納一個人的內部相關架構而了解他的世界,感受當事人的個人世界,就好像它是你自己的一樣,但又不失去這種「彷彿」(as if)的特質。

(2)Wiseman 將同理心分成四個部分,包括接受觀點、不加評論、看出他人的情緒、嘗試與他交流。

(3)Wiki 認為同理心是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2.同情心:
Wiki 認為同情心是一種因為同理心而對其他人產生的情緒。因為我們對於其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對於其他人的遭遇產生責任感,因此出現幫助別人的動機,這種情緒稱為同情。

(二)如何鼓勵兒童發展同理心
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兒童在很早期就能同理他人的感受,但還是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夠發展天賦能力。兒童早期無法在認知上瞭解他人的感受 ,但情緒上有能力可以感覺到,或將他人感受與自己經驗相對照。辨認感受是同理心的先決條件,成人可協助兒童辨認各種不同的感受, 成人示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對情感反應的表現、幫助兒童瞭解他們的情感,及指出孩童對他人行為所 產生的結果。(Barasch, 1998)

1.協助兒童瞭解各種不同的情緒、教導他們辨認,且學會正確地標示這些情緒。要達此目標,成人需誠實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提供情緒語詞標示,為他們未來的經驗做準備。

2.讚許兒童的利他行為,和兒童討論他們自己的感受,可促進他們在認知上和情緒上對感受的瞭解。

3.兒童有令我們高興的表現,一定要馬上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感受。 例如: 關懷我們,可讓其知道我們的感受。

4.別人有不好的感受時,他們可能以笑容相應,這不是他們覺得好笑,是因他們還不了解複雜的情緒 (例如: 挫折和尷尬),他們過去可能也有類似的感受,只是還無法辨別或標示他人身上相似的感受,成人可以協助他們。

(三)兒童期的攻擊行為因素
1.生物論:Freud的心理分析論把攻擊行為視為個體與生俱來的本能,認為人類生而具有兩種本能,一為生之本能,在維護個體生命與繁衍種族生命。

2.挫折攻擊假說:挫折攻擊假說由驅力的觀點進入,認為個體攻擊行為的動機並非天生的,而是內在驅力受到外界挫折的刺激所引起。也就是個體在追求目標的過程如果不能獲得需求的滿足,則會引起挫折的情緒反應,而攻擊行為的出現可以減輕個體因挫折所產生的焦慮和憤怒。

3.社會學習論:社會學習論假定人類的攻擊就像任何動機性的行為,是由一些複雜的因素所造成,如:個體的學習、經驗、期待的結果、心理的狀態和遺傳等因素所造成,尤其是透過榜樣與楷模的學習也會造成攻擊的行為。

4.認知行為理論:攻擊性兒童可能是因為缺乏社會訊息處理能力或是對社會訊息譯碼的偏差,說明如下:
(1)登錄歷程:指對環境社會線索的譯碼,攻擊性較強的兒童忽略較多訊息的登錄。

(2)解釋歷程:指是否能做出正確的解釋與歸因。攻擊性較強的兒童易作敵意歸因。

(3)反應搜尋歷程:即搜尋可能的行為反應。攻擊性較強的兒童搜尋較多無效的反應方式。

(4)反應決定歷程:指決定一種可行的反應。在反應決定的過程中,攻擊性較強的兒童較不能評估行為反應的結果,無法有效決定適當的行為反應。

(5)執行歷程:指執行這種反應。攻擊性較強的兒童表現出較為頻繁、強烈和不能自控的攻擊行為。

(四)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1.發洩體力:利用體能活動,使幼兒發洩過剩精力。

2.發洩情緒:教導幼兒以正當、合理方式發洩內心的不滿與憤怒。

3.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以暴制暴,避免權威、高壓的管教方式,應以民主的教養方式讓兒童了解攻擊他人的影響。

4.有系統的指導該孩童控制傷害他人的行動:要讓孩童知道生氣是自然的、正常的,但因此而傷害他人就不對了,每天要花一些特別時間與孩童討論他的情緒和如何以可接受的方式處理情緒。

5.必要時給予適當處罰:使其了解攻擊行為不被允許。

6.防止攻擊事件的發生:教師主動找線索預防孩童產生攻擊行為等。

綜合上述,兒童每個發展階段均需照顧者用心陪伴,同理心或攻擊行為均與照顧者有極大相關,而身教言教與學習環境都是影響兒童發展重要的因素,欲消弱孩童的攻擊行為,非針對孩童本身,同時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合作才能收到成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興小弟讀書筆記 的頭像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