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重點整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一、心理分析理論

1.心理分析理論源自佛洛依德,提出無意識心靈形塑人類行為之想法。將人類行為看做由基本心理力量所引導與激發。

2.人類精神有三部分:本我(id)、超我(superego)、自我(ego)。
(1)本我(id):是由深處的驅力與衝動所組成,這是心靈深處的一種力量。

(2)超我(superego):是自我面向的其中之一,代表代表社會標準或規範。

(3)自我(ego):是在本我與超我間扮演一種平衡角色,使本我慾望適應超我的社會期待。

在佛洛依德看來,超我代表社會特有的壓抑。藉由壓抑、逃避或否認等防衛機制的建立,人們克服了社會期待(超我)及其衝動(本我)間的緊張(Freud, 1923/1960)。人們克服超我與本我衝突的一種方式是:自我發展。自我在本我與超我間扮演一種平衡角色,使本我慾望適應超我的社會期待。屈服於本我,即是縱容或沉迷於幼童與不成熟的行為。完全的超我慈悲或憐憫,則是嚴厲的與壓抑的。在潛意識狀態裡,雖然本我與超我間會發生衝突,但它也形塑人類行為。本我要求生物慾望的滿足或喜悅,超我持續關注社會如何認知個人的行動,而自我則協調這兩者間不安或焦慮的平衡。當穩定的三部分自我與他人互動時,社會化規則即出現,自我也彌補了原始本我與社會化超我間的差距。

佛洛依德心理社會發展階段(Freud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人格發展5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一個人必須解決衝突才能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

1.口腔期(出生~18個月):快樂來源集中在口腔的活動,包括餵食、吸吮、咀嚼和咬東西。

2.肛門期(18個月~3歲):快樂集中在肛門的活動,例如 : 如廁後

3.性器期(3歲~6歲):快樂集中在生殖器和自我操縱上。經歷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導致閹割焦慮

4.潛伏期(6歲~青春期):性本能沒有被喚起或激起的, 專注於遊戲、學習和社交。

5.兩性期(青春期之後):快樂集中在愛情、工作和成熟的性關係


二、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透過社會學習與環境制約,及觀察與模仿學習行為。例如:性別角色的差異。

1.社會學習理論強調社會與文化因素對於性別角色的影響。

2.性別角色是透過社會學習與環境制約,及嬰幼兒的觀察與模仿而形成差異。透過增強(reinforcement)、懲罰(punishment)、觀察(observation)、模仿(imitation or modeling),以及獎勵(rewards)而來。

3.性別社會化行為的學習透過兩個歷程:性別角色增強與類化、模仿父母的行為。
(1)性別角色增強與類化:前者是指父母透過正、負強化形塑孩童的行為,使期能符合某個性別,後者只學習者在類似原先學習發生的情境中表現出被增強的行為。

(2)模仿父母的行為:藉由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孩童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譬如說,當孩童學習父母的言行得到讚賞時,他會感同身受的被增強,並且刻意的模仿父母的行為。


三、認知發展理論

1.皮亞傑主張:人類心靈將經驗組織成心靈範疇,即所謂基模,會隨著社會經驗累積而修正與發展。基模:指人類心靈將經驗組織成心靈範疇,會隨著社會經驗累積而修正與發展。

2.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感覺動作期、準備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
(1)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指兒童經驗的世界直接透過其觸、嚐、看、聞與聽等五種感覺。

(2)準備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指兒童開始使用語言與其他符號或象徵。雖然還不能抽象思考,但確實獲得意義的認知,已超越其接近感。

(3)具體運思期:指兒童在為更抽象推理或論證形式做準備(當兒童學習以邏輯原則看待具體世界時)。

(4)形式運思期:指兒童能抽象思考,並以生活周遭不同於實體的方式想像。

社會學習理論尤其強調環境對人類創造力與想像力之影響,因為心靈會調節環境的影響,行為也可透過改變社會環境而變遷(Bandura and Walters, 1963)。

3.心理學家柯爾保認為,隨著認知技巧的增加與理解他人能力的增進,道德發展乃從某個階段過渡至下一階段。心理學家柯爾保基於皮亞傑的模式,發展出道德發展理論,把個人道德發展分成三期六段:

(1)道德成規前期:約出現於幼稚園與小學低中年級時,特徵是:遵守規範但尚未形成主見。
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導向:為避免處罰或服從權威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導向:以自己的興趣或個人的需要作為行為準則

(2)道德循規期:約出現在小學低中年級以上,直到青年、成年,特徵是:個人從瞭解與認識團體規範,進而接受、支持與實踐規範。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導向:人際和諧導向階段
第四階段-順從權威導向:維持社會系統導向階段

(3)道德自律期:或稱道德成規後期,至少要到青年期人格成熟後,個人思想發展期超越現實道德規範之約束,才能達到完全獨立自律境遇。
第五階段-法制觀念導向:為社會契約、法規導向的階段
第六階段-價值觀念導向:為普同的道德原則

總之,在道德成規前期時,幼童從單純順從與懲罰角度判斷是非,其根據是自己的需求與感覺。 道德循規期時,青春期男女從文化規範角度,發展出道德判斷。道德自律期時,人們能考慮抽象的倫理道德問題,因而顯現道德理論的成熟。


四、社會心理理論

艾力克森(Erikson)將個人一生的心理發展危機分成八階段

 

 

階段 年齡 發展任務與危機 發展順利的特徵 發展障礙者特徵
1 0-1歲(嬰兒期) 信任與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2-3歲(幼兒期) 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怯懷疑(害羞) 能按社會行為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4-6歲(學齡前兒童期) 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11歲(學齡兒童期)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12-18歲(青少年期-青春期) 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的無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6 19-30歲(成年早期) 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孤獨
7 31-50歲(成年中期) 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別人生活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8 50-生命終點(成年晚期-老年期) 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負

1.信任與不信任期
由出生到一歲左右階段的嬰兒最孤弱,對成人依賴性最大,因而其人格發展的重點在於對人的信任感的建立。要促成基本信任感的重要因素是:母親與幼兒關係的品質。如果父母或照顧者能以慈愛來滿足幼兒的需要,基本的信任感將發展出來,為解決此階段危機的最佳方式。否則,勢必產生不信任、焦慮和疏離的感覺。

2.自主與害羞、懷疑期
1~2歲的幼兒已學會行走、攀爬、推拉等動作。在這過程中,他們學會如何自主的抓握和放開,亦即幼兒能隨心所欲的決定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而從此刻起,幼兒就介入自己意願與父母意願相互衝突的矛盾中,艾氏強調:父母應給予幼兒適當的自主權,使幼兒肯定自我的能力,建立自信心,過度控制反將造成幼兒懷疑自己的能力與羞愧無能的感覺。

3.自發與罪疚期
此階段4~6歲的幼兒會主動進行各種具體的運動神經活動,更精確的運用語言和更生動的運用想像力,這些技能使幼兒萌發出各種思想、行為和幻想。如果父母鼓勵幼兒的此種獨創的、自動的活動,就會養成自發的特質。然而,如果父母譏笑幼兒的獨創性行為和想像力,幼兒將會缺乏信心,使他們爾後在考慮種種行為時總是易於產生罪疚感,而傾向生活在別人為其安排好的狹隘的圈子裡。

4.勤奮與自卑期
此期從6歲持續到11歲,是人際活動開始的時期。此時幼兒必須學會一些基本的行為,以使他們的將來能與人競爭。遊戲、想像和幻想必須被抑制,且須勤勉努力,爾後方能成為社會中的生產分子。但若無法學會或不能從中得到快樂,將使其喪失信心和價值感。

5.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青少年期正處於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發展關鍵。如果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能夠順利完成,他們會對於自己的個人價值抱持較為正向的看法,對未來將更積極與樂觀。否則,會對個人價值喪失信心,迷失自我,進而產生偏差行為。個人的自我概念是逐漸發展的,當他能辨別「我」與「非我」,或自己與外界環境時,自我概念才開始發展。

「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瞭解和看法,會隨著個人經驗的增加而改變。青少年期是人生過程中危機最多,也最複雜的時期。此期個體正經歷自我探索、自我辨識,進而自我認定的過程。亦即個體會先經由瞭解自己、評估自己的優、缺點,到辨別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才能作某種程度的自我肯定與認同。

6.親密與孤獨
隨著青少年期而來的是早期的成年。在這期中,心理的特徵表現在親密與孤獨的交戰。這時個體已應發展了自認,於是這種自認在本期中促成了與其認同者的頻密而全面接觸,及互相容納,由此而發展了親密的友誼。當友誼形成後,雙方便可互相容忍,及願意為對方作出些犧牲,以此調和了可能發生的衝突。

親密的對面自然是孤獨了。倘若在發展親密中受挫折,因而失望退縮,又或恐懼別人結成親密的企圖不能達到,為了避免失敗,也會自願地築起一道與人相隔的牆,而成為孤獨者。這類人不能與人分享自我,亦不願承擔親密的後果,例如對別人的愛護和照料,包括供養子女等。嚴重的孤獨者,則終會作為精神病者,不能過正常的生活。

7.創建與停滯
艾力克森的人生第七個階段便是所謂創建與停滯期。在此期中正是人生創業的中心階段。一般來說亦是指中年期,由三十歲左右開始,以迄於六十歲以後的一大段時光。

創建期是人之事業發展的時候。所謂創建,就是創造與建樹。人在此期須運用以前各階段的學習與成熟的心智,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在事業方面,各盡其力來發展,使能達到個人創建的目標,使事業獲得成就。這種創建力,就是人類社會之推動力,各人盡其所能作出貢獻,促使社會文明進步。

在個體方面,創建力是促使才智有運用鍛煉的機會,因而使心智更獲得完美的發展。這種發展使創建得到收穫,使心理方面得到滿是,生活也因而充實起來。另方面,創建力也是促使人建立家庭,生兒育女,使新與老一代的關係建立起來,使夫婦互相依存。

反過來說,倘若創建受到壓制,人沒有機會發展其才能。又或在發展中遇到挫折、工作沒有帶來結果,事業失敗,則創建力便漸漸會消失,且被停滯所取代。在這時候個體便會感到迷失,脫離現實,可能發生自我迷戀,顧影自憐。嚴重者會覺一切雄心壯志皆盡失,產生灰心懊喪,對事物採取放棄態度。故此形成未老先衰,內心充滿停滯,休歇之感,生活貧乏無味,甚至產生壓世的思想。

8.圓滿與失望
艾力克森的人生八階的最後階段,稱為圓滿與失望。此一階段是人在六、七十歲以後的一段人生最後歷程。這個時候,是一個把以往成敗總結的時候。故此,如果以往的發展是完美的,有成就的,在這個階段便會享受其成果,心理上便有圓滿的感覺,對一生便感到滿足及自豪,不然,就會在心理上積存失望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興小弟讀書筆記 的頭像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