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所謂「社會投資」的概念,係「建立在對人力資本發展的投資,協助人力資本更有效率使用,並促進社會整合」(Morel, 2012),Giddens建議福利國家應成為「社會投資的國家,並以人力資本投資作為指導方針,而非直接提供經濟維持,積極福利的作用是迫使人們積極面對風險」。換句話說,認為人們不能被允許把失業和貧困的風險轉移至外部化,社會正義與平等的概念應與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相提並論,政府應協助提供人民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生活必要技能。歐盟亦以社會投資理念發展相關政策,將教育投資、勞動市場與社會政策導向新的方向,認為新的社會政策必須有生產力的共識。將社會投資概念視為一個「理想類型」的福利政策改革方向,Diamond & Lodge(2014)說明其核心工作方向為:(1)投資於政府所資助的普及式兒童照顧;(2)投資於人力資本、培訓、技術和終身學習;(3)積極解決失業問題特別是青年失業問題,實施積極的勞動市場政策;(4)彈性而安全的勞動市場改善低技術工人的需求,使工作模式更加靈活,解決勞動力市場區隔的起因,並促進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協調。

據此可知,重視積極性政策,促進對人力資本、能力和自立的投資,朝向極大化人口的生產潛能,投入對未來有生產潛能的就業促進與兒童投資,具體實踐在兒童教育、照顧服務、以及積極勞動市場政策,使得以社會投資國家理念為主的生產性社會政策,和二次戰後的凱因斯主義社會政策,以及1980年代後的新自由主義,有著顯著的區別(Jenson, 2012)。

秉持社會投資的政策理念,我國當前的社會救助制度中也正積極推動各式脫離貧窮措施,協助低/中低收入戶家庭累積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例如,推動「兒童及少年未來教育與發展帳戶」,協助弱勢兒童及少年累積未來教育及生涯發展的基金,也就是說,由家長每月幫孩子存下一點錢,政府以一比一也相對提撥同數額的存款,直到孩子18 歲時能有第一桶金,讓他們有接受高等教育或職業訓練、創業等人力投資的機會,不再陷入低學歷、低技術、低社會參與等貧窮代間循環的問題。自106年6月開辦迄107年5月31日止,已有3,793名兒童申請開立帳戶。


社會投資政策典範已經成為當代福利國家最重要的社會政策典範之一。請問社會投資政策典範的興起背景為何?以及社會投資政策典範的內涵以及所著重的政策關懷為何?(25分)(高考)

【擬答】

(一)社會投資政策典範之興起背景
1.社會投資政策源自於第三條路的理念
第三條路又稱新中間路線,第三條路的支持者嘗試超越左派、右派的意識型態之爭,跳脫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束縛,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光譜上位於中間偏左的位置。第三條路的特色是強調福利國家應以「社會投資國家」為目標,於資源分配上亦應以投資人力資本為依歸。

2.美國柯林頓總統的提倡
西元1994年後,美國的柯林頓總統為了挽救民主黨在議院選舉的大敗,避免行政機關所提出之法案皆遭到議院杯葛,無法通過,無奈之下只好以法案通過為目的,推行一連串將「工作福利」作為主軸的政策,並將人力資本的理論納入其中,逐漸形成「社會投資政策典範」。

(二)社會投資政策典範的內涵
1.社會福利與就業、教育須密切配合,國家應以人力資本的投資取代直接的金錢補助,社會投資的策略在微觀層面就是透過各項公共政策的提供,推動人民採納積極面對危機,發展獨立自主的態度;宏觀層面就是需要政府積極參與社會經濟,配合及鼓勵民間各體系去推動整體的發展。

2.特色包含:
(1)積極性的福利體系:鼓勵人們回到職場,避免對政府形成福利依賴。
(2)政府補助多元的供給者:福利服務不需要由公部門親自提供,政府可以透過補助志願部門或私人企業,來達成更佳的成果。
(3)重視消費者:福利國家應重視使用者的需求與偏好,盡可能依其需求量身製作。
(4)降低福利普及性的承諾:福利服務不再以普及式發放為主要模式,而是以滿足特定民眾的需求為方針。

(三)社會投資政策典範的政策關懷
1.社福政策綱領之理念
依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所述,社會救助定位為社會安全體系的最後一道防線,用以維持國民之基本經濟生活水準。然在保障國民基本經濟安全等消極面的扶助之外,社會救助制度亦逐步納入自立、脫貧等積極性的概念。2005年內政部制定了「自立脫貧方案操作手冊」,首度納入協助自立脫貧相關概念,在既有的現金發放之上,加入諸如教育投資、就業自立、資產累積等脫離貧窮措施。2016年,依據社會救助法第15條之1規定訂定了「協助積極自立脫離貧窮實施辦法」,在上述三大模式(教育投資、就業自立及資產累積)之外,擴及社區產業、社會參與及其他創新多元服務模式,並明定政府得自行或運用民間資源辦理,此辦法的發布不僅擴大了脫貧措施的工作內涵,也為積極性的社會救助制度,建構了法制上的基礎。

2.脫貧政策與社會投資理念相符
在上述的各式脫離貧窮措施中,可看到無論是教育、就業、資產累積等積極性的福利,皆重視在整體福利輸送過程中,個人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並關注個人在未來發展上的成長狀況,這些政策理念與所關注的面向,也正好與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的理念不謀而合。發展性社會工作學者James Midgley曾經指出:投資與經濟生產的概念,可以整合至社會福利制度中,藉以提升弱勢族群的生活福祉。而社會投資觀點,即是希望當前社會福利的支出,能夠促進人民整合入市場,係為社會投資觀點中的主要目標,亦為我國積極脫貧措施中的核心環節。

 

 

arrow
arrow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