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社會政策與立法」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福利國家的概念
密敘拉對福利國家的概念,集中在穩定就業、普及的社會服務與社會救助措施三個方面,並指出國家對於市場經濟必須加以規範,可修正市場經濟所造成的弊端,福利國家的核心概念可以包括以下五點:
1.是基於市場經濟脈絡。
2.其給付在滿足一定的基本需求。
3.直接滿足人民需求。
4.以政府力量解決社會事故所導致的家庭與個人危機。
5.服務需求滿足範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

福利國家的類型:
亞斯平以去商品化的程度,將福利國家分成三種類型:北歐的社會民主體制、北美的自由主義體制和歐陸的保守體制。

社會民主體制(去商品化程度最高):
社會民主的福利國家採取貝佛里奇式的公民給付,它提供一均等的給付或服務給所有人民,而不論其之前的所得多寡、保費高低或社經地位水準。集體福利供應的財源主要是由稅收達成,這種普及化的福利體制無法由私營方式達成,「去商品化」色彩濃厚,也完全看津貼的水準而定,它也促成公民權的平等

保守主義體制(去商品化程度中等):
「保守福利體制」的國家係以家庭為福利服務的重心。它的特色是提供不同的職業團體各式各樣的社會保險方案,而公務人員有其特有的保險方案。資格的取得是以過去的參與保險所繳納的社會保險保費為基礎。它所提供的津貼水準很高,同時與所得的多寡有關。

自由主義體制(去商品化程度最低):
「自由福利體制」的特色是以市場為主。它只提供支持給那些需要者,譬如那些無法滿足基本需要的人。在這種體制下,資格條件很嚴苛,嚴格的資產調查主要在決定津貼的水準,也只是在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

去商品化定義:是指把一些與人類生存相關的服務(如醫療、教育、養老等)看作基本人權而不是市場交易目標的物品, 其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不完全依賴市場而生存。

 


全球化對工業先進國家的影響
(一)工作與失業
全球化對勞工與失業之衝擊有以下五方面:
1.勞方與資方間平衡力量之衝擊
在所有工業國家勞資雙方的談判過程中顯示,勞方的籌碼減弱,而資本家的自由權利日增,如跨國公司;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削減了勞工組織的力量,如美國1970~1990間之工會會員由3500萬降至1500萬;另外資本快速流動亦是勞工力量減弱因素之一。

2.全球化使社會伙伴關係瓦解
以往勞資雙方建立的勞動契約,雖是衝突但也是互補的關係,但由於勞工力量的式微、資本快速流動所造成的國際競爭壓力之下,使歷史的伙伴關係逐漸瓦解,新的經濟與社會伙伴關係必須重建,羅德(Rhodes,1997)稱之為「社會契約 (social pacts)」,強調的重點就是改善生產力與競爭力,並且以「競爭式組合主義」,取代傳統組合主義。

3.全球化帶來工作關係的惡化
勞動市場普遍存在短期、臨時、部分工時的工作環境,甚至需要常更換工作,另外,薪資收入也逐漸減少。

4.對就業的衝擊
技術發展意味機器取代人力,在歷史上,無技術性之工作最後都被機器取代。全球化促使技術快速革新,提升競爭力,造成失業問題日益嚴重。

5.貧富差距懸殊
全球化造成所得與財富分配上的不平等,以英國為例,1970年代,最富有的前5%人口的所得是最貧窮5%人口的10倍,到了1990年擴大成為15倍。薪資收入惡化的原因是,無一技之長的低度勞動者,其工作機會被開發中國家的勞動力取而代之。

(二)社會政策
1.意識型態
全球化持續傳達的意識型態就是新自由主義,並已影響社會政策。它反對公部門在公共支出、借貸、稅收及公共服務擴張,並宣揚私部門比公部門供給更有效率服務的主張,它強調個人責任,而非社會權利,並辯稱集體滿足需求會對社會造成傷害。邱特(Scholte,1997)認為新自由主義已經影響政府保證發放的實質福利。

2.資源
新自由主義反對政府增稅,並明顯的影響政府的政策。全球化使許多國家所得稅減少,其原因為:第一,高收入、高技術性的人力為了避免要繳高額的稅金,他們可能會想移民到其他地方工作,而損害到國家的經濟。第二,減稅可吸引國際性、機動性的商業投資,藉此增加國家經濟競爭力,雖然這些觀點都未經證實,但卻已影響廣泛。

3.管理
新公共管理是全球化的產物,它與傳統官僚式管理是全然不同的,強調私部門的管理能力及技巧,藉由效率而提升競爭力。員工都是因為具備某項技能而被短期僱用,公部門則需要與私人或志願服務組織競爭。新公共管理是全球化的一個運動,它代表全球化的一個意識型態。它對國家施加壓力,強調特定的、競爭的與市場取向的活動模式,它的價值及運用技術廣泛的影響社會福利各個領域,成為新全球管理典範。

4.競爭式國家
全球化對福利國家最大的衝擊是,在競爭的情勢之下產生一個新的優先次序。高夫(Gough,1996)認為,在全球競爭的世界裡,為了提高競爭力,必須限制追求其他的目標。在經濟尚未全球化,競爭力不是那麼重要的時代,勞工權利及其它非薪水階級的勞工成本,並不會影響國家的競爭力。但是,面對國際間更多的經濟的相互依賴後,經濟及社會政策必須建立一個新的關係,福利國家要被「競爭國家」所取代。

5.社會安全制度
全球化在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的主導之下,社會安全制度首當其衝,其重要的策略包括:(1)緊縮請領資格;(2)擴大資產調查的範圍;(3)減少所得替代率;(4)財務移轉的責任由雇主轉到個人與國家;(5)以更積極的勞動政策取代單純的失業給付。

(三)台灣社會福利未來發展重點
1.積極落實新住民照顧輔導措施
2.擬定推動新貧問題的政策與措施
3.建構完整的老人福利制度
4.普及嬰幼兒照顧體系
5.落實高風險家庭輔導機制
6.擴充社會工作專業人力
7.增加社會行政專業人員的比例
8.提升社會福利行政機構層級


補充:
民國42年公布陸海空軍軍人保險條例,為政府在臺第一個社會立法,民國47年公務人員保險法、勞工保險條例陸續公布。
民國62年兒童福利法通過,主要是回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建議,在召開一系列有關兒童之研討會後,所形成的立法。
民國69年臺灣公布了老人福利法、殘障福利法與社會救助法,號稱福利三法。

關於 Esping-Andersen 福利資本主義中「自由主義體制」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以資產調查式救助,有限度普及式為主
(B)受工作倫理影響,福利資格較為寬鬆
(C)國家支持市場
(D)去商品化效果最低
解答:B

1990 年代開始出現福利緊縮,有關福利國家緊縮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影響福利國家緊縮的外部因素為全球化
(B)福利給付縮減、門檻提高、限制政府支出等為福利國家緊縮的作法
(C)影響福利國家緊縮的內部因素為國內政經變化,及人口結構改變
(D)系統性福利緊縮作法:包括減稅、降低民眾對公共性社會供給的依賴、強化支持福利國家的利益團體
解答:D

 

 

arrow
arrow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