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社會學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帕森思功能主義的社會體系概念
帕森思是功能主義論者,他深受涂爾幹著作(如 Elementary Forms and DOL)的影響,並曾在他的論文中引用,如體系分類與流程架構作為分析。 帕森思主要感興趣的是,社會科學家如何分析一個社會體系。另外,帕森思也對區分體系形態結構(morphological structure)的形態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與動力過程分析感到興趣。 他以行動參考架構來說明社會體系。在進行這類型的系統分析時,他認為有兩種參考點,一者為社會體系的功能性條件的分類,另一者為網絡控制學(cybernetics)的控管過程安排。 帕森思認為在實證的社會學理論應該關心叢結體系(complex system),這些叢結體系又包括許多次體系。 而基本的參考體系就是社會。因此,他將基本的社會體系功能分為維持模式的功能,達成目標的功能、調適的功能、整合的功能四種基本類型,這四種功能也在一系列的控管關係下維持一定的次序。

1.維持模式的功能:
這主要牽涉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對於組織的目標進行定義與授權,由於組織經常被定義為更綜合性社會體系的一個次體系,因此,這個價值體系必須是一個較高位階的次價值體系。 維持模式的功能是指從維持制度化文化模式穩定的角度來定義體系結構。維持模式的功能有兩種。 第一種功能是指規範性模式本身的特性,它的焦點主要在結構性的價值類型。 第二種功能是看制度化的情況,也就是個人對於動機的承諾。個人的社會化是社會的價值被內化(internalized),也是個人人格的形成過程。 整體而言,體系有維持他本身穩定的傾向,也就是維持慣性(inertia)的法則。

2.達成目標的功能:
它是屬於操作機轉(operative mechanism),也就是實現目標過程的機轉。 操作機轉主要核心工作就在政策的決策、政策分派與整合。達成目標的功能會造成體系維持慣性傾向與體系本身需要與外在情境間可 以維持交換關係的差距。這裡的目標因此是從均衡的角度來加以定義的,而設定方向的改變也會將兩種體系間的差距降到最低。 與維持模式的功能比較起來,達成目標(或以目標為取向)的功能與特定情境的關係更緊密。各種體系經常有多元目標。對於社會體系而言,以目標為取向的功能所關心的並不是對於社會價值的承諾,而是在推動體系運作的動機。

3.調適的功能:
調適機轉主要關心的是資源取得,它也是達成多元目標的另一種後果。 流動資源的動員所關心的是組織與運作情境的外在關係。當一個體系有許多套資源如土地、勞力、資本與組織,而每一套資源都非常稀少,在這種情況下,經常要犧牲一種目標以便將該資源轉而達成另一種目標。 這意味,這個體系漠視犧牲者的利益。被犧牲的目標是從目標取向、功能運作的觀點來挑選。 調適是指將額外可利用的設備給特定目標。常見的是,在鉅視層次來說,目標達成是政治組織的焦點,而調適則是經濟組織的焦點。

4.整合的功能:
在控管的階層而言,整合是站在目標維持與目標達成功能的中間。整合性功能是指從有助於整個體系有效運作的觀點,將體系內瑣碎的單位或次系統互相調適的一種方式。 在一個高度分化的社會,整合機轉的主要焦點可以法律規範體系為代表。 整體而言,這個體系是關心權利與義務的分派。對於任何的社會而言,整合性的功能是它最主要一個顯著的特質與措施。

為了思考上述問題,帕森思提出分析社會體系的架構。 它認為體系間會互相滲透與互相影響的。這意味,不論理論理想在邏輯上是多麼封閉,在實務上,社會體系都是被想像為開放體系,並與環繞其周圍的體系產生複雜的交換過程。 開放體系的這種互相滲透與互相影響的概念,意味界限的觀念與如何維持界限。 界限只是在理論上與實務上可以將一種結構與與另一種結構,以及體系的內部作業過程與外部作業過程間維持顯著差異。 因此,為了避免將母體統計抽樣與真正體系混淆,我們有必要將一組互相依賴的現象看成是一個體系。

除從模式與界限中辨別一個體系外,我們可以從三種互相依賴,如互相依賴但有橫向關係、可變動的基底(base)或軸、或是可篩選並抽離的基底等加以分析,以下簡要說明:
1.首先應該區分什麼是結構的?什麼是功能的?結構的概念指的是體系的特色,而這種特色可以視為變異行為的常數。

2.第二點則是要區分兩種體系的動力過程均衡與體系間的結構性改變。

3.各次體系的行動組成有階層系列來控管個人或有機體行為。

 

 

arrow
arrow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