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社會學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一)實證社會學的傳統
實證社會學(Positive Sociology)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承襲了孔德提出的社會學研究傳統。繼孔德之後,是英國的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和法國的涂爾幹(Emile Durkheim)。爾後這一傳統影響到美國的派森思(Talcott Parsons),並加以發揚光大,也稱「派森思學派」(Parsonians)。此實證社會學的理論假設是建構在人類社會可以應用科學實證的方法來研究,把人類社會的結構視為生物的有機體一般稱為「社會有機體」(Social Organism),因此,史賓塞提出人類社會結構「有機比論」(Organic Analogy)。如此,研究自然科學和生物科學的實證研究法,自然就可以應用來解析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
實證社會學對人類社會的理論假設,除採取實證觀點,試圖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剖析社會之外,它也假設人類社會組織結構的本質,猶如生物組織一樣,彼此是相互依賴的。此外,它對人類社會變遷的看法,抱著社會演進的觀念,認為人類社會的演變,有如生物演進一般,由簡單的社會結構和組織,慢慢演進為複雜的社會結構和組織。
(二)批判社會學的傳統
批判社會學(Critical Sociology)傳統異於前述實證社會學傳統,在於批判社會學採用黑格爾的唯物辨證(Material Dialectics)法則,以否定思考(Negative Thinking)的方式,來剖析人類社會結構的本質。
批判社會學傳統的理論基礎,為社會學的衝突理論,衝突理論的理論基礎,則為馬克斯的階級鬥爭論,以及德國社會學家齊末爾(Georg Simmel)的形式社會學。後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的社會學者,如霍肯海默(Horkheimer)、阿多諾(Adonor)、馬庫色(Mar-cuse)、佛洛姆(Erik Fromm)、及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等人逐進一步融合馬克斯的階級鬥爭和黑格爾的否定思考的辯証法則,建構了批判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三)詮釋社會學的傳統
詮釋(或稱解釋)社會學(Interpretative Sociology)的傳統理論認為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意識的個人,而個人在言語或行動中所表達的觀念和行為,都有一定的社會規則可循。因之個人能夠對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及他人的語言和行動,不但加以解釋,而且可以加以反應。換言之,個人透過對他人言語和行為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加以解釋,個人再根據這些解釋,做出相對社會意義的反應。詮釋社會學認為透過個別行動者的經驗和解釋,社會世界就能夠維持其秩序。
顯然詮釋社會學不同於實證社會學和批判社會學之處,在於詮釋社會學是從個人的觀點來分析外在社會的結構和組織的意義。而實證社會學和批判社會學則從社會全面的角度來剖析社會中個人行為和言語所蘊含的社會意義。詮釋社會學觀點所影響的社會學理論,主要有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alism)及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茲簡述如下。
1.形象互動理論(或譯符號互動理論)
這個理論的研究重點在於個人與個人之間互動的性質和過程,個人的行為並不是一種盲動,而是先經過分析和瞭解後,才針對某種特定情境的形象或符號做出反應。符號互動理論指出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包括兩個主要的變數:(1)觀點(Perspective);(2)形象(Symbol)。所謂觀點,簡單地說,就是個人在言語或行動時反應的指導原則,而語言 、文字、符號等皆是形象。當個人透過對符號的認識和瞭解後,才能夠做出適當的行為反應,也才能夠在言語或行為上適當表達個人的觀點。
2.交換理論
詮釋社會學影響的第二個社會學理論,就是交換理論。交換理論指出社會互動其實就是一種交換行為。而個人在交換行為時,必定考量過所可能牽涉的利益和酬賞。換句話說,在交換過程中,個人對與他人互動所可能產生的利益,必先加以估量。如果在交換過程中雙方不能得到滿足的結果或酬賞,則沒有交換的必要。交換理論雖然從利益和酬賞的觀點來剖析個人與個人之間互動關係的進行;但在現實社會裡,有許多的交換關係卻是社會規範所制定,而非個人所能自由選擇的,例如在家庭內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換,就是一種社會的道德規範。
社會學三大家(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分別代表了社會學的三大理論傳統,下列那項組合是正確的?
(A)馬克思的詮釋傳統;涂爾幹的批判傳統;韋伯的實證傳統
(B)馬克思的詮釋傳統;涂爾幹的實證傳統;韋伯的批判傳統
(C)馬克思的實證傳統;涂爾幹的批判傳統;韋伯的詮釋傳統
(D)馬克思的批判傳統;涂爾幹的實證傳統;韋伯的詮釋傳統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