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社會政策與立法」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請說明社會救助相對於社會保險及普及性福利服務的政策功能?
儘管社會救助政策的效果與維繫無法脫離一國的社會福利體系,但它的整體樣態的確與社會保險型的給付與普及性的福利服務有所區隔,英國的社會政策學者Asa Briggs(1961)對英國「福利國家」的本質進行分析時,即指明:在福利國家,政府行動的首要任務就去對市場力量運作的結果進行修正,以確保那些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公民的基本福祉。為了達成這項要務,Briggs(1961)認為福利國家的目的有三,分別為:經濟安全、物質充足與基本服務。每項目的均有相對應的政策工具。本章所聚焦的社會救助即是物質充足此一目的所倚重的政策工具。為了釐清社會救助之於社會保險與普及性福利服務等政策工具的差別,下面的段落將以Briggs的論點為架構,藉由這三個福利國家目的分析比較,讓讀者清楚社會救助政策在整個社會福利體系的獨特性及衍生出的非預期效果。
社會保險:經濟安全
首先是「經濟安全」此一目的。具體而言,它指的是:當人民在遭逢諸如失業、失能、或年老等各種社會性風險而無法自食其力時,國家必幫助人們維持基本的經濟安全,與這項目的相對應的政策工具是社會保險,包括各種針對疾病、失業、失能、退休與喪偶等風險事故的社會保險方案。這些社會保險方案以所得補充的方式,去緩衝疾病或失業等事故對經濟安全所造成的威脅,因此,這類社會福利方案主要的對象並非窮人。疾病、失能、失業、退休或喪偶這些風險事故固然會導致工作所得中斷,但它們並不會讓人立即陷入貧窮,國家在風險事故發生後透過社會保險方案進行干預。目的不在解決貧窮,而是透過替代性財源的供給,維持當事人的所得穩定。
這樣的目的設定使得社會保險方案雖然在資格限定上沒有類似社會救助的「排富」原則,但是它實際運作後仍舊產生「排除」效果,主要原因在於:當代社會保險方案所關注的社會風險都集中在勞動市場的風險。這當然跟社會保險方案的歷史起源原本就在解決19世紀新興都市工人階級的生計難題有關,但這也使得多數社會保險方案對被保險人的設定往往侷限在已具備就業身分的人,沒有工作的人很容易被排除在外。例如臺灣的就業保險法雖提供失業給付給被保險人,但它的給付資格都限定在那些先前有就業經驗的失業者。欲二度就業的單親媽媽與初離校園的年輕人根本無法受到保障,這種排除效果往往對女性比較不利,因為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內性別分工安排,導致許多女性步入婚姻或生兒育女後,就離開職場,自然也比男性更容易被排除在社會保險方案的保障之外。就社會支出的比重而言,社會保險方案一直是歐美福利國家最為倚重的政策工具,這使得Lewis(1992)、Sainsbury(1996)及Fraser(1997)等女性主義社會政策學者主張:戰後福利國家其實是一套以「男性養家者」為中心的制度設計。而且就實際運作而言,社會保險方案的財務來源主要來自被保險人的保費,這也導致被保險人最後是否領得到給付、與領到的給付額度都與被保險人繳納的保費水準有關,而保費水準又反映了被保險人在勞動市場的表現與成就,這也導致社會保險方案展現出高度的「社會階層化」效果:工作表現與成就越好的人,往往在保險事故發生後能領取較高額度的保險給付。
普及性福利服務:基本服務
其次是福利國家的第三個目的「基本服務」。根據Briggs(1961)。「基本服務」此一目的意指:國家必須確保所有公民,不分階級與地位,皆可取得社會認為重要的優質社會服務。相對應的政策工具就是各種普及性的福利服務,在臺灣,義務教育是最好的例子。所有兒童只要搞公民身分,就可以幾近免費的方式接受小學與中學教育。在歐洲國家,除了公共教育外,托育與長期照顧、以及住宅也是常見的基本服務項目。雖然臺灣現在也不乏這類項目的福利服務,但由於服務量不足,往往無法達到「所有公民皆可取得」的標準;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有需要的人才被保證「優先」得到。這使我們許多的福利服務往往無法成為公民的法定權益,無法實現Briggs(1961)的「基本服務」目的,從上述的討論也可看出:對基本服務這項目的,「普及性顯然是相當核心的元素。倘若一項福利服務方案不夠普及,只 能限縮在經濟上最弱勢的民眾,那麼它只能被歸到社會救助政策底下,因此相較前述的社會保險方案,以及後面即將討論的社會救助,普及性福利服務的排除效果最低。
社會救助:物質充足
最後是社會救助這項政策工具相對應的福利目的「物質充足」。根據 Briggs (1961),物質充足指的是:無論一個人市場競爭能力高低,國家應確保每個人及其家庭均能取得最低水準的所得,以維持最低的物質充足生準,簡單的說就是緩解貧窮。因此相較於前述的社會保險方案緊扣著人們的繳費記錄,普及性福利服務方案以公民身分作為給付依據,社會救助方案無論是現金補助或是社會服務,對象限縮在那些所得(或財產)在某個水準之下的資窮人口;整體而言它在三者當中涵蓋人口範圍最為狹隘。人們必須被認可有經濟上的「需要」,才可以取得社會救助方案的給付資格。由於聚焦在最有「需要」的公民,因此社會救助方案雖然涵蓋的人口範圍相對窄,但它並沒有產生如社會保險方案當中對弱勢者的排除效果。事實上,那些因為不具備就業身分,而被社會保險方案排除的公民,因為沒有穩定的工作所得,往往最容易成為社會救助方案保障的對象。
有關社會救助給付原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以個人為救助單位原則
(B)需經過資產調查原則
(C)財源來自公益彩券原則
(D)只提供現金給付
解答:B
依據社會救助法第15條之1第2項之規定,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於一定期間及額度內因措施所增加之收入及存款,得免計入第四條第一項之家庭總收入及家庭財產,最長以幾年為限?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解答: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