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社會工作管理」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決策的偏誤與克服方法
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常會受到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影響,而導致決策出現偏差或錯誤的現象。亦即,框架構成問題的骨架,它界定甚麼必須被決定,並初步訂定取捨標準,使你偏好某一選擇而放棄其他選擇。另外,框架代表著一種認知捷徑(cognitive shortcut),讓人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快速做成決定。有了框架,可能產生兩種結果:(1)框架盲點(frame blindness):人們可能會針對錯誤的問題進行分析,以致於在未經深思熟慮下,忽略最佳的選擇方案或無法認清重要的目標;(2)缺乏對框架控制(lack of frame control):人們可能會不當地受到他人提供的框架所左右,而無法採取一種以上的思考方式來界定問題。因而,決策者如何能夠減低偏誤所帶來的負面結果,以獲得快速且精準的決策結果,這是亟待思考的課題。茲將常見的決策偏誤與補救方法列舉如下。

定錨偏誤
定錨偏誤(anchoring bias)係指一種傾向於鎖定在初始點的決策偏差。這種決策偏差是指決策者以最初的資訊為基準,給予它過高或過低的權重,即使接受到新的資訊,仍然堅持原先的基準點而做出小幅的調整;例如,漸進模式的決策即可能掉入這種陷阱,很多組織預算的編列會不自覺地以去年度的做基準,再做微幅的調整,而沒有客觀分析環境的變化。為避免定錨可能造成的偏誤,在進行決策時,對於極鮮明的事件,切勿給予過高或過低的權重,且要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也要以開放的胸襟傾聽不同的意見。

應證偏誤
應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係指我們會尋找那些支持我們決策的資訊;而忽視那些與決策相牴觸的資訊;亦即,一旦我們做了某個決定或是心中早已有定見,將不再客觀地搜尋資訊,而是主觀找尋支持決定的資訊。為避免因不自覺的選擇資訊而造成誤判,決策時宜盡量從不同角度蒐集支持與牴觸決策的相關資訊,再進行比較分析;此外,亦可藉由「預見未來」的方式避免之,亦即,先假想在「預見未來」時看到自己決策失敗,然後找到為什麼會失敗之最有說服力的理由,這種練習可以幫助你意識到,你所相信的東西可能並沒有你想的那麼有根據。

現成偏誤
現成偏誤(availability bias)係指我們傾向使用現有的資訊做為決策依據所導致的偏差;例如,當我們被問到臺灣離婚率或貧窮率時,我們會以周遭認識的人來推估。這種以立即可取得的資訊來判斷某一事件的機率,可能使得決策者會不自覺的給予現有資訊過高或過低的權重。為避免現成偏誤造成的誤判,在計算某一事件的發生機率時,應考慮此事件過去實際發生的次數。

代表偏誤
代表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係指當我們在預估某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時,會傾向拿已有或自己熟悉的前例來套用,未能判斷該案例是否合適或找適合的案例而做出的決策偏誤;例如,我們可能將自己所看到之社區營造成功的案例,類推到未來臺灣社區營造成功的機率。為避免代表偏誤造成的誤判,決策者須期勉自己涉獵更多的案例,且應徵詢有不同經驗者的意見,甚至在不同經驗者尚未出現時,不輕易做出決定或判斷。

承諾遞升偏誤
承諾遞升偏誤(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bias)係指在做成決定後,當決策者收到負面訊息時,反而會更加認為自己原先做的決定是正確的,甚至加碼投入額外資源,造成愈陷愈深的困境。導致承諾遞升偏誤主要係因決策者不願承認,或面對自已做了錯誤的決策,以及決策者錯誤的認為額外投入資源,即可彌補先前的損失。為克服可能掉入錯誤決策的泥沼,決策時應多徵詢他人的意見,冷靜分析各種資訊以及設定停損點。

後見偏差
後見偏差(hindsight bias)係指決策者錯誤的相信自己曾經準確地預測某件事發生的機率,這種「其實我早知道這件事會發生」的錯覺,主要是因為人們通常不擅於清楚記得他過去對於事件的推估,反倒很習慣重新建構過去的記憶,因而造成過度膨脹自己推估機率的準確性。這種錯覺可能會造成我們對自己過度的信心,影響我們從過去經驗學習的能力,導致未來決策的偏差。為克服後見偏差的現象,決策者當碰到決策之負面結果時應勇於接受事實,並將失敗的經驗視為案例,深檢討與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轍,進而作為邁向成功的借鏡,誠如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名言:「我的成功,不是來自猜測正確,而是來自承認錯誤。」

 


社會福利組織管理者在決策過程中,常見的決策偏誤為何?並請進一步說明可採取的補救方法為何?(25 分)(高考)

【擬答】

決策係指管理者從很多有可能達成其機構、單位的預定目標,或解決其要解決問題等之各種可以去推行、執行的方案中,選擇其一的一種思想或思考過程。在決策的過程中,常會受到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影響,而導致決策偏誤的現象。亦即,框架構成問題的骨架,它界定什麼必須被決定,並初步訂定取捨標準,使你偏好某一選擇而放棄其他選擇。有關社會福利組織管理者常見的決策偏誤及可採取的補救方法,茲試列表如下:

1.定錨偏誤
係指一種傾向於鎖定在初始點的決策偏誤。這種決策偏誤是指決策者以最初的資訊為基準,給予它過高或過低的權重,即使接受到新的資訊,仍然堅持原先的基準點而做出最小的調整。

可採取的補救方法:為了避免定錨可能造成的偏誤,在進行決策時,對於極鮮明的事件,切勿給予過高或過低的權重,並且同時間是想著較不極端或較不鮮明的事件進行對比。

2.應證偏誤
即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係指我們會尋找那些支持我們決策的資訊,而忽視那些與決策相抵觸的資訊;亦即,一旦我們做了某個決定或是心中早已有定見,將不再客觀地搜集資訊,而是主觀找尋支持決定的資訊。

可採取的補救方法:為避免因不自覺的選擇資訊而造成誤判,決策時宜盡量從不同角度搜集支持與抵觸決策的相關資訊,再進行比較分析;此外,亦可藉由「預見未來」的方式避免之,亦即,先假想在「預見未來」時看到自己決策失敗,然後找到為什麼會失敗之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3.現成偏誤
係指我們傾向使用現有的資訊做為決策依據所導致的偏誤。這種以立即可獲得的資訊來判斷某一事件的機率,可能使得決策者會不自覺的給予現有資訊過高或過低的權重。

可採取的補救方法:為避免現成偏誤所造成的誤判,在計算某一事件的發生機率時,應考慮此事件過去實際發生的次數。

4.代表偏誤
係指當我們在預估某個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時,會傾向拿已有或自己熟悉的前例來套用,而沒有去判斷該例子是否合適,或去找更適合的例子來使用所做出的決策偏誤

可採取的補救方法:為避免代表偏誤可能造成的誤判,決策者須期勉自己涉獵更多的案例,且宜徵詢有不同經驗者的意見,甚至在不同經驗者尚未出現時,不輕易做出決定或判斷。

5.承諾遞升偏誤
係指我們會傾向對之前所做的決策有過高的承諾,即使收到決策的負面訊息或決策出現問題時,仍不肯去進行修正,甚至更加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反而錯誤地認為加碼投入額外的資源可以彌補先前的損失,造成越陷越深的困境,特別是當我們須對決策負責任時,更強化這些深具風險的信念。

可採取的補救方法:為克服可能掉入錯誤決策的泥沼,決策時應多徵詢他人的意見,冷靜分析各種資訊,以及設定損失上限(停損點)。

6.後見偏差
係指決策者錯誤的相信自己曾經準確地預測某件事發生的機率,這種「其實我早知道這件事會發生」的錯覺,主要是因為人們通常不擅於清楚記得他過去對於事件的推估,反倒習慣重新建構過去的記憶,因而造成過度膨脹自己推估機率的準確性。這種錯覺可能會造成我們對自己過度的信心,影響我們從過去經驗學習的能力,導致未來決策的偏誤。

可採取的補救方法:為克服後見偏誤及過度自信偏誤,決策者當碰到決策之負面結果時,應勇於接受事實,並將失敗的經驗視為案例與借鏡,深切檢討與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輒。

綜合上述,社會福利組織管理者在決策的過程中,應多方搜集資料和意見,以儘可能避免落入決策偏誤,引領組織永續發展。


決策可說是管理活動的核心,無論是規劃、領導、控制等等活動都離不開決策,然而在決策 過程,決策者常會受到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的影響而導致決策偏誤的現象。若決策者 在進行決策過程中時時督促自己多多涉獵各種相關案例,且會徵詢不同經驗者的意見,提醒 自己不輕易做出決定或判斷,此作法可以避免何種決策偏誤的出現?

(A)代表偏誤
(B)定錨偏誤
(C)後見偏差
(D)應證偏誤

答案:A

 

arrow
arrow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