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是指任何時間只要個人發現到有兩個認知、信念、或行為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就會感覺到心理衝突,因而引起緊張不安,為了消除這種緊張不安,就會形成一種內在的動機作用,促使個人改變其行為或信念,或找到理由或辯解,以消除衝突,恢復調和一致的心態。

例一:某一天自己在逛菜市場,忽然被熱情的小販邀請試吃,在老闆熱情的招待下,已經試吃了很多產品,而此時的老闆還在滔滔不絕的解說自家產品特色,其實在試吃幾樣產品之後, 感覺產品口感不如想象中的好,當下想立即離開,可是又已經試吃了那麼多的產品,如果馬上離開,自己會感覺不好意思,此時就會產生失調感,為了消除失調感,心中就會自我安慰,「其實這個產品還不錯、感覺沒那麼難吃」。

例二:本來我渴望換一份新的工作,同事也知道我想離開現時的環境(因為我整天都在碎碎唸),可是在續約的關頭,我想到現時很難找到新的工作,便答應了上司我願意繼續為他工作,顯然這行為是與我原來的想法是完全予盾的。同事事後問起,我回應他:「其實這份工作也不錯啦,又穩定、工資又……」當時,我是確實地說服了自己並不想離開現時的工作。

這說明了一種心理狀況:
只要兩個認知(可以是想法或是行為)彼此衝突,心理上產生壓力和不適,為了解除這類的負面感受 ,促使個人改變想法,以遷就所作的行為,恢復到調和一致的狀態,說實話這是一種類近自圓其說和自我欺騙的行為。

認知失調的感受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執著某一些偏見而不改,不過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才會誘發失調感與改變態度。
1.缺乏合理解釋:
例如,學生參與無聊的實驗,當他們作完之後,請學生幫忙告訴下一組學生說這個實驗很有趣。其中一半被告知會收到一美元做為報酬;另一半學生也被要求告知下一組學生同樣訊息,但他們被告知會收到20美元。結果顯示:收到1元的受試者,為了說服自己(報酬不多所以合理解釋自己的行為),反而認為這個實驗沒那麼無聊,收到20元的學生則相反。

2.選擇自由:
根據上一個理由,人們只有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出於自由意志,沒有其他外在因素干擾時,才會產生失調感改變態度,例如,小販請你試吃,你可以自由選擇吃或不吃,當你選擇要試吃,而且吃很多,若不買就會產生失調感,進而改變態度去購買。

3.不可更改的承諾:
如果人們可以收回他的決定或行為,那麼他們不會有失調感。如果行為不容易或不能更改,人們才會改變其態度。

4.預見行為後果:
當人們可預見其行為可能的影響時,從事違反態度的行為會引發失調感。

5.為後果負責:
當人們覺得其行為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告訴別人一個無趣的研究是有趣的),並且他要為這個行為負責任(因為他有選擇不作該行為的自由),他會覺得自己要負責任,而改變自己對該事物的態度。

6.心力:
人們需要花費多大的心力完成某項行為達成目的,會影響他對這個目的物的態度。花費心力愈大,對這個事物的態度越正面。

筆者想起剛當兵時候,總覺得服兵役是一件很浪費生命的事,那時的長官都會開導我們,服兵役是一件神聖的使命,絕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當時的我們真的相信了,而且幹的很賣力。由此可見會「唬爛」的部隊長官,確實有助於減輕弟兄們的失調感,對應現今的職場主管亦是如此,明明做著無意義的事,卻被主管說的很重要。如今的我已為人父,從前小朋友遇到挫折、想要半途而廢,我總是鼓勵他要堅持,以後我可能會改口,除了鼓勵之外,適時的把完成「這件事」的意義放大,或許更能幫助到小朋友。

 

 

arrow
arrow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