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社會個案工作」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心理暨社會學派、生態觀點(生活模式為例)、充權觀點等三種理論或觀點對於「問題」以及 「問題解決」之概念各自為何?比較並各舉一例說明之。(25分)
項目 | 心理暨社會學派 | 生態觀點 | 充權觀點 |
對問題的觀點 | 人生活的環境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系統,個人行為反應來自他對環境的知覺和感受,因此心理感受和外在行為同樣重要;個人功能的喪失或功能不良,同時受到心理因素與社會環境之交互影響。 | 個人的問題乃是個人與其所在空間的生態系統間不協調,個人的生命發展歷程中會遭遇一些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壓力,調適的狀況視個人運用環境資源與環境對個人支持的程度而定。 | 案主問題來自個人內在掌控力喪失或處於弱勢與資源不足;案主的苦痛和困境並非源於個人缺陷,乃是因優勢團體的疏離與壓迫導致,在心理上產生無力感,並缺乏政治經濟參與的權能與機會。 |
對問題解決的觀點 | 增進個人社會功能,特別是人際關係方面;協助案主應付所面臨的困境或問題;除了目前問題的解決之外,更要增加實現案主目的和期望的機會與能力,以促進個人健全的成長,獲得心理暨社會適應。 | 協助個人提升壓力管理的能力;影響社會及改善環境條件以滿足個人發展所需;增進個人運用環境資源的能力,協助重建或建立個人與環境的良好交流。 | 與案主在平權關係的基礎下,增進案主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以重新獲得內在資源,同時協助案主運用個人內在資源與社會資源,並參與倡導以增進案主群的自主權和可用的外在資源。 |
舉例說明 | 例如中輟少年,案主的中輟及伴隨之偏差行為,主要來自其對環境的知覺和感受,偏差行為同時受到個人心理因素與學校環境(同儕、師生關係等)交互影響,若能增加實現少年的期待和提供機會,可以協助少年獲得心理暨社會良好適應,重返學校並修正偏差行為。 | 例如家庭暴力的產生,其實是家庭與所處環境系統間不協調所致,因此可以從個人系統、家庭系統、中視和鉅視系統四層面來解析問題,協助家庭重建與環境間的平衡與交流。 | 例如在受暴婦女的處遇上,特別是長期受暴的婦女更容易有深刻的無力感和疏離感,所以在處遇過程中,要增進案主參與決策的機會與權力,採取優勢觀點來協助案主,使得案主可以運用個人內外在資源來解決問題。 |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