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社會個案工作」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人類生態系統理論假設 (Bubolz & Sontag, 1993; Herrin & Wright, 1988)
1.人類是生態系統的有機體,並與其他環境有機體互相依賴。人類無法脫離其他有機體或環境生存,這種觀點偏離過去認為人類可以不受生態系統影響的觀點。
2.人類生態系統要含括家庭與環境的互動,人類生態系統是以「生態系統為一體」的假設為前題,它認為,任何系統的一部分改變都會影響到整體的系統。也就是,它假設,整體的系統與其部分的系統間是互相依賴的關係,彼此也在這種互相依賴的關係下進行運作。
3.人類與所處的世界的資源互相依賴共存共榮。環境的資源有限,而這些資源是人類永續生存的必需品。為改善生活品質,那麼可能要修正這些資源與環境。不論國家或個人層次,人類選擇與利用這些資源的方式與世界的生態環境是否很健康就顯得很重要。
人類生態系統理論基礎
原始的生態學觀點經修正後有以下各主要觀點:
(一)個人與環境間的配合:個人與環境間的配合是指個體與團體需求、權利、目標、能力、品質與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在特殊文化與歷史脈絡的運作間的實際配合情形。因此,對於個人與環境而言,這種配合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當它處於有利的情況時,代表它是處於一種適合的狀態,這樣也可以持續促進與滿足社會功能的發展,並為維持或促進環境的發展。適合反應個人與環境間正面的交換關係。這種交換關係從未固定,而是會隨著彼此交換的轉變而轉變。當交換關係是負面時,那麼,個體的發展、健康與社會功能就會受到阻礙,而環境可能會受到損害。
(二)適應:適應是一種持續、改變為取向、認知的、感官與知覺的,也是個體為維持或提升自己與環境間搭配層次的一種行為過程。適應包括改變環境或是人本身或是兩者間的行動(如移動到新環境),之後,適應於這些永無止境的改變與由環境所造成的改變(如天然災害或新的社會期待)。壓力面對是一種控制生活壓力的特殊行為,也是適應環境所造成的改變的方法。這些行為包括努力壓制鬥志與控制負面情緒,並積極解決生活壓力產生的問題。怎樣成功的面對壓力是要看許多的環境與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而定。如果要提高個人與環境間的配合程度,有必要改善個人與環境間的交換關係品質。
(三)棲息地與巢穴:棲息地(habitat)與巢穴(niche)是從事社區工作時,以更詳細的概念說明物理與社會環境的概況。生態學所謂「棲息地」是指有機體可以被發現的地方如築巢地點、家族分佈區與勢力範圍等。如果用比喻的方式而言,人的「棲息地」是指住所,都市地區或鄉下地區的宅邸、學校的物理環境、工作場所、醫院、社會機構、購物地點、宗教朝拜地點,公園與其他地方。
生態觀點及生活模型的重要概念基礎,可分為下列八部分:
1.生態觀點強調人與環境間的適合度(person: environment fit),認為應將「人」及「環境」視為在一個特殊文化及歷史脈絡下的獨特系統相互影響及互動,強調人與環境間的特殊關連性。而當人與所處環境間達到合適性的互動關係,則個體將會有好的發展,以及滿意的社會關係,就是一種適應(adaptation)的歷程,例如:以行動改變環境(如:搬到新環境),或者是改變自己以適應自然環境或社會期待,因此是個無止境的互動及改變過程。
2.強調生態式的思考模式(ecological thinking),取代傳統線性思考模式。在生態思考邏輯中,任何方式、影響及改變,都可能超越時間的概念,例如:媽媽的關心導致少年的改變,但由於少年的改變又誘發出媽媽的改變,以致於少年必須改變,呈現互為因果的改變現象。而非強調「A造成影響導致B的改變」的傳統思考。相對地,當我們嘗試操作一個變項時,其他的變項可能同時間在運作,強調思考的重點並非在於原因,而是兩者間交換的結果。
3.強調壓力源-壓力-因應行為(stressors-stress-coping)」間之關連性思考,是社工者預估及干預的重要基礎。相同壓力源及生命議題可能對於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認知情緒,或為挑戰,或為壓力。較容易感受壓力者,通常擁有較差的人際關連能力、自尊及自我方向感,容易增強壓力並產生無效率的因應能力,導致生理、情緒及社會失功能,端視每個人的自我效能而定。
4.強調重建或增強案主的人際關連能力(relatedness)、勝任能力(competence)、自尊(self-esteem)、自我方向感(self-direction),將有助於案主發展出自我效能,以面對及解決所處的環境議題。
5.強調個體所處的環境脈絡的評估。Fraser(1997)認為不論是家庭、社區、政黨或者是文化系統,都是存在有限的社會及精神範疇底下的社會組織,每個系統擁有其獨特的角色、規則及權力結構關係,決定系統的活動範圍及可以使用的資源,是一種共生共存的組織系統。
6.尋找適當的棲息地及地位(habitat and niche),源自於生態理論強調個體在社會生活及文化脈絡中,應該找到所擁有的成員地位,再加上文化、年齡、性別、社經地位及經驗,形塑隱含個人或家庭在社會概念中所建構的地位、時間及空間的意涵。包含:各生活空間中,適切的人際距離、隱私、親密關係和其他人際互動的過程,以使他能夠在物理及社會情境中生存發展。不好的棲息地及地位,或社會中各種取向的偏差而喪失社會對其權利、地位的支持度,例如:同性戀、遊民等,都會影響其發展,當然中輟生也是其中之一,被標籤為負面或具有破壞性的地位,影響其社會發展。
7.關注強制權力及剝削權力對弱勢族群的傷害。在生態觀點近期發展中,強化社會中「權力關係」對弱勢族群的影響及傷害,包含兩個重要概念:其一,強制權力(coercive power)係指因為弱勢族群團體的個別或文化特性,而抑制他們的權力,導致他們的無力感,例如:學校學習經驗失敗者擁有較差的校園發展機會。另一則為剝削權力(exploitative power)強調系統中有支配能力的團體,製造各種有形無形的污染,形成環境的主要壓力源,其中弱勢族群受害最深。
8.個人生命歷程(life course)發展受到個別時間、歷史時間、社會時間的影響。生態觀點強調個體生理精神社會發展,包含個體從出生到老年歷程中傳統可預期的生命發展階段,也包括不同的年代、文化及環境背景,所產生的不相同且不確定的發展路徑,因此常常需要長期的追蹤研究去瞭解。有關時間的概念則包含:個人生命經驗發展的個別時間(individual time),另外與歷史時間(historical time)及社會時間(social time)重疊,即成為口述歷史、年長者的回憶、家族歷史族譜等。
柏芬納的生態系統模式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Model)
1.微觀系統:
指面對面的經驗,它具一套活動、角色與人際關係的模式。獨特的牌氣、人格與個人信仰體系的生活經驗。例如:家庭、學校、照顧團體及同齡群體等。
2.中觀系統:
中觀體系是指包括圍繞在許多微觀體系間彼此的關係。例如,兒童在學校與別人建立友誼的能力有一部分要看他在家中對父母依戀的程度而定。以代間衝突而言,中觀體系是說明個體在不同微觀體系的衝突。如代與代間的衝突是指個體與其家人在生活與教育議題間的衝突這是越南移民很重要的生活議題(Kwak, 2003; Kwak & Berry, 2001)。是指讓眾多微觀系統彼此產生關聯的系統,如家庭與學校兩個微觀系統的聯結點就是。例如,父母與教師間的會議、社區在學校的代言者等。
3.外塑系統:
外塑體系則是指更廣大的體系對個體生活的影響如父母與社會支持體系(例如:父母的工作場所、醫院、公部門。)。當母親覺得受到社會支持而在生活感覺比較安定時,小孩的自我發展更健全而其人際關係也會好。
4.鉅觀系統:
指特殊文化可以藉信仰體系、資源、生活方式、生命歷程、社會交換模式等內在或外在過程而影響社會生活的體系。鉅觀體系是比中觀系統、外塑系統更廣的社會或文化體系。對於越南移民青少年而言, 他們的鉅觀體系包括仇外與種族岐視、弱勢族群的迷思與都市教育體系。指個人成長所在的社會, 在這個社會具有大範圍影響的次文化如意識型態、信仰系統、制度模式或文化的價值觀。例如, 法律、某種文化習俗、經濟與政治系統、宗教、族群、社會經濟地位等。
5.年代歷史系統:
年代歷史系統(Chronosystem) 「年代歷史體系(Chronosystem)」可以當成是個體在其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主要生活事件模式與各生活事件間的轉型模式。譬如,老化現象、生病與最後父母的死亡都是反應在「年代歷史體系」的某一個方面,特別是這些事件都是影響一個發展中的人一段時間。是指隨著時間流逝, 個人與所處環境特性的改變或維持一樣狀態者, 如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就業狀況、居住地的改變或是社區、社會、文化或歷史的變遷都是。年代歷史系統是指系統外而具時間性有關的重要改變, 包括環境事件與生命轉換與社會歷史條件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