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查詢「社會福利行政」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東亞福利體制特徵
(一)文化取向的「儒家福利國家」:
家庭在福利供給所扮演的角色,強調親屬關係,家人有提供照顧服務的義務,且對家人的認定是建立在血緣與姻親事實上。
(二)注重家庭責任的「家庭主義福利國家」:
東亞國家的家庭主義則有低度去商品化與去家庭化的意涵,家庭的功能和女性的照顧角色式微,進而弱化原本家庭主義的福利體制。
(三)著重政治取向的「保守型福利國家」:
東亞國家的社會政策具有共同的特色,如職業分立的社會保險、有烙印的社會救助、仰賴市場提供社會安全、軍公教人員享有福利提供的優先權、逐漸擴張的社會保險體系,及國家對公共福利的反感。
(四)著重經濟政策與福利政策鑲嵌的「生產型福利國家」與「發展型福利國家」:
1.東亞國家雖有社會政策的提供,但是社會政策多集中在教育、健康等「生產型」的福利項目上。所謂「生產型福利國家」,是指社會政策服膺於經濟政策,提供社會政策之目的在於輔助經濟發展。
2.「發展型福利國家」係指政府一切作為皆以促進經濟發展為主要目的,就社會政策而言,則是著重於對人力資本有利的社會政策項目,例如教育支出及健康支出。
新加坡公積金簡介
1955年新加坡政府決定設置公積金,由雇主和受僱員工每月共同提撥退休金,經過多年的演變與調整之後,這個制度目前看來與其說是退休金計畫,不如說是由政府規定的強迫儲養計畫,無論是購屋、保險、甚至子女教育費或醫療費用都包含其中。1986年開始,公積金局推出公積金投資計畫,讓參與者可將普通帳戶和特別帳戶投入經過新加坡金融監理局和公積金局核准的商品。
(一)公積金是一種保證收益的三種退休金帳戶:
除了自雇者可以僅加入醫療儲蓄計畫之外,所有新加坡受僱員工都須加入公積金制度(CPF)。在新加坡,每個公積金會員皆有一個統一編號,並以個人名義開設普通帳戶、醫療儲蓄帳戶以及特別帳戶原則上3個帳戶都可投資的商品有定存、新加坡政府公債、年金、投資型保單、共同基金、指數型股票基金等投資標的,但其實三個帳戶各有功能。
普通帳戶讓你用來購屋、投資、支付保險費或教育費,當然也可以投資,而特別帳戶是讓勞工作為晚年應急之用,同樣可以投資退休相關的金融商品,醫療保健帳戶則相當於臺灣健保制度的功能,專門用來支付醫療費用,也可以支付經過核准的醫療險。
提撥率會隨著年齡依序遞減,而雇主提撥的比例逐漸下降,此舉一方面強制年輕時的儲蓄,另一方面可吸引企業繼續僱用年齡較高之員工,助於減緩近年結構性失業日漸增高的情形。
匯入普通帳戶的比例同樣隨著年齡遞減,而醫療保健帳戶的比例則逐漸提升,例如65歲屆臨退休的員工僅需提撥8.5%,而8.5%全數匯入醫療保健帳戶,如此一來,可強化個人年老時的醫療保障,也減少政府的負擔。
(二)分批提領確保退休生活不虞匱乏
想要提領公積金,必須同時符合兩項條件,一是年滿 55 歲,二是帳戶裡需存有最低退休儲蓄金額(minimum sum),目前規定最低儲蓄額為 94600 新幣(約 190萬台幣),將每年逐步調升,到了 2013 年將達到 120000 新幣(239 萬台幣)。
具備提領資格時,民眾須要新開立一個退休金帳戶,存入最低儲蓄額後,才可領回剩餘儲蓄金額。
除了上述的退休金帳戶之外,新加坡員工還必須在醫療保健帳戶留存一定的存款,目前規定為 8300 新幣,每年會增加 2500 元,預計到 2013 年達到 25000 新幣,凡是未達醫療保健的儲蓄標準者,需從普通或特別帳戶補足。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增長,為了保障人民退休後能有充裕資金,新加坡政府更規定,自 2009 年起,年滿 55 歲的員工,除了必需在退休金帳戶及醫療保健帳戶存入最低留存金額後,就剩餘儲蓄金額也僅可領回 4 成。
在退休金帳戶所留存的最低儲蓄金運用上,新加坡官方還提供了幾項選擇,你可以向公積金核准的保險公司購買年金,如此一來,你終身每個月都可以領取一筆金額;或是存到公積金的指定銀行,每月同樣可領取一筆金額,但只到最低退休儲蓄金用盡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