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社會學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社會流動的意涵
社會流動概念是社會學家索羅金(Sorokin)在 1927 年所著的「社會流動」書中提出。他認為社會流動是個人的社會地位的改變現象,即是社會階層的變更。社會流動有三種不同的現象,一種稱為「水平式社會流動」,另一種稱為「垂直式社會流動」,一種是「代間式社會流動」。社會流動也是一個集團的成員轉入另一個集團。社會流動也稱為「社會位移」,指社會成員在社會關係的空間中從一個社會位置向另一個社會位置的移動。社會流動不同於人口流動,人口流動指人口在地域空間上的移動,前者是永久的人口遷移,後者為暫時的流動人口。而社會流動則是人們在社會關係空間上的位移,除非人口流動引起人們社會地位或職業角色變化時才具有備社會流動的意義。

一、社會流動的類型:
(一)社會流動的位置-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
1.垂直流動
垂直流動指人們在同階層結構中不同層次之間的縱向流動。垂直流動可以分為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向上流動是從較低社會層次向較高社會層次的流動,流入層次高於流出層次,例如由講師變為教授,或教育部長躍升為行政院長等。向下流動是指從較高社會層次向較低社會層次的流動,流入層次低於流出層次。例如:工作不稱職由處長降為科長、公民變為罪犯。有無垂直流動反映了社會階層結構的封閉與開放程度。沒有垂直流動或很少有垂直流動,說明社會階層結構比較封閉。而開放的社會結構則提供了較多的垂直流動機會。

垂直流動的意義:
(1)激勵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鼓勵人們努力工作,作出更多貢獻,獲得較好的社會獎賞和較高的社會地位。

(2)有利維持和提高社會管理階層的素養。垂直社會流動機制,使人才有更廣泛的選擇範圍,也可淘汰不適合的社會管理者。

(3)有利形成一種開放的社會階層結構,促進社會階層結構的合理化。

2.水平流動
水平流動是指人們在同一社會層次上的橫向流動。主要是指人們在同一層次上的職業地位的變動和職業角色的轉換。

水平流動的特點:人們在流動前和流動後,經濟收入、政治地位、社會聲望等狀況基本上沒有變化。

水平流動雖然沒有改變人們的社會地位的高低,但對個人、對社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個人是改善個人工作和生活的環境,找到符合自己專業特長和興趣的工作,發揮個人的才智和能力。對社會是促進人才的合理配置及發揮人才的積極性,避免人才閒置浪費,提高社會的人才使用效率。

(二)社會流動的時間-代內流動和代間流動
1.代內流動
代內流動也稱一生中的流動,指個人在自身的一生中所經歷的社會地位的變化。代內流動通常以職業地位做為社會地位的特徵,以個人最初職業為參照基點,以最後的職業地位做為終點,比較處於這兩個時點之間的職業變動。從中找出變化的原因和規律。

研究代內流動的意義:
(1)透過代內流動的方向、比率和速度,反映社會經濟變遷的程度和社會分化的方向、速度和規模。社會經濟發展較快,提供的變換職業機會和改變社會地位的機會就越多,代內流動也就越是向上流動,流動速度越快,流動規模越大。在社會經濟處於衰退的歷史時期,代內流動表現為一種向下流動趨勢。

(2)反映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代內流動率越高,越能說明人的全面發展速度,代內流動率成為社會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

2.代間流動
代間流動也叫代際流動,指同一家庭中兩代人之間在社會地位方面的變化,通常也是以職業地位為標準的,以父母與子女在同一年齡時的職業或其他地位作為比較的基點,觀察第二代人與第一代人相比其社會地位的變動情況,從中找出變動的原因和規律。

研究代間流動的意義:
(1)代間流動可以反應社會變遷和社會進步的程度,代間缺乏流動,說明社會變遷非常緩慢,代間流動較大,說明社會變遷速度較快。代間流動表現為向上流動,說明社會再發展,如果代間流動表現為向下流動,說明社會在衰退。

(2)代間流動可以反應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動情況,代間流動表現為向上流動,說明社會階層結構質量在提高。代間流動表現為向下流動,說明社會階層結構質量在下降。而代間流動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的描述指標,對於如何由發展經濟來提高教育素質,提高代間流動率,具有重要意義。

(三)社會流動的結構-結構性流動和非結構性流動
(1)結構性流動:結構性流動是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大規模的社會流動。如產業型態、資產擁有、城鄉差距、職業結構等變化都可能引起人們社會地位的流動。結構流動的特點是大規模和急遽性的社會流動。例如:石油危機所造成的經濟結構性流動:大批企業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結構性流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的變動,創造出新職位,引起社會的結構性流動。經濟發展提供更高社會地位的職業,淘汰聲望較低的職業。例如:封建社會裡的轎夫和現代社會裡的計程車司機,所需技術不同,其地位和聲望也不同。

(2)非結構性流動非結構性流動又稱自由流動。指社會基本結構不變的情況下,由於個人的原因所造成的社會流動。研究這種流動不強調流動的客觀條件,主要觀察個人的主觀條件、流動慾望以及社會背景對個人流動的影響。這些不同類型的社會流動並非不相關,而是密切聯繫。結構性流動可能又是向上流動和代間流動,向上流動也可能是自由流動和代間流動如此等等。

二、社會流動的因素:
社會階層結構的類型和特點主要對社會的垂直流動產生影響,社會階層結構是屬於封閉型的社會。封閉型社會階層結構是一種制度化的穩定性不平等。通常建立在血緣和門第先賦條件的基礎上,是一種等級制社會,不同等級的社會成員之間無法進行流動。在開放性社會中,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仍屬正常,社會階層結構的類型是影響社會流動的基本因素。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外在地規定著社會流動的界線和機會。而文化價值觀念則是影響人們的流動願望和社會流動行動的內在因素。這種文化價值觀主要有社會流觀動、社會職業觀和社會競爭觀。現代社會裡,由於人們教育程度高,更以成就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

1.教育因素:教育提升有助社會流動的落實及社會階層的提升

2.成就動機:成就動機個人追求自我成長和期待成功的動力

3.專業分工:社會的專業化程度和分工細密,社會流動已異於往昔

4.機會結構:社會變遷使現代社會易獲得階層流動的機會

5.種族歧視:社會中存在種族偏見,規定某族群不能擔任部分職業,將影響社會流動的機會

綜合上述,合理的社會流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有利於社會保持一種開放式社會階層結構,不斷調整個人與社會階層結構之間關係,在社會階層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增加社會成員改變自身社會地位的機會,以促進社會公平的發展。


當代歐美及東亞的社會流動研究指出,除中國大陸之外,不論是工業化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包括臺灣在內,各社會都受到階級繼承、跨級流動障礙及產業區隔等三種力量的影響,其流動性皆呈現相當穩定的狀態。試分析上述三種力量如何影響這些社會的流動性趨於穩定狀態。(25分)(高考)

(一)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1.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概念:
社會階層化是社會成員因社會地位不同而分屬不同層次之團體,所構成之相對穩定的結構,是社會不平等的表現。而社會流動是集體的社會現象,反映不同層級內的人群流出與流入的模式,是社會地位改變的過程。

2.當代台灣社會的流動:
學者指出台灣過去二十年來,因為產業升級與產業外移兩個經濟動力,導致臺灣階級結構轉型。然而學者亦指出由於台灣社會的權力與資源分配深植於社會結構中,台灣的階級流動模式已經漸漸趨於穩定與成熟,與歐美後工業社會所歷經的路徑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二)三種流動阻礙的影響:
1.階級繼承對流動穩定的影響:
(1)為父母對子女地位的影響:階級繼承屬於父母地位對於子女發展的影響因素,由於父母親代運用自身的社會資源對於子女帶來影響,是阻礙社會流動的主要力量之一。

(2)家庭慣習的複製:父母透過家庭教育的耳云目染,執行伯恩斯坦所謂精緻型符碼的語言教育,讓子女從小即熟悉父母所處地位團體的文化,讓階級更容易維持。

(3)社會資本的導引與教育選擇:地位取得研究指出,父代資源對於子代職業的重要影響。父母親透過自身的社會資本運用,引介子女熟悉同地位團體的人脈,並且透過教育選擇方式,讓子女更易複製階級地位。

2.跨級流動障礙對階級穩定的影響:
(1)屬地位團體社會封閉的影響:英國社會學者帕金的社會壁壘研究認為,社會團體試圖持續控制所掌握的社會資源,採取各項限制他人接近使用這些資源方式。跨級流動的障礙症是特定團體運用各種策略阻絕其他地位者進入,達到流動阻礙的目標。

(2)法律保障與證照策略:學者指出,同階級的流動如農民轉為勞工階級較為容易,然而農民階級向上流動至專業階級,受限於專業階級受到法律保障(考試通過與否)、需取得證照的阻隔,增加流動的困難。

(3)機會阻隔的障礙運用:對於同地位團體成員,維持既有地位涉及到取得地位的關鍵知識,而該等關鍵知識僅存在於專業團體間的默會中,對於跨級者更是難以獲知,增加跨級的困難。

3.產業區隔對流動障礙的影響:
(1)為產業特定造成的流動障礙:指跨產業流動的困難度高於同產業內的流動,由於產業各自的專業技術、知識並不互相流通,造成跨產業流動的困難。

(2)專業化發展帶來隔間:職業為社會地位重要的指標,當代社會各職業的專業化發展,讓跨業別流動者存在阻礙。該等阻礙不僅是學經歷的限制,更指涉個體重新專業社會化所需耗損的時間等機會成本。

(3)就業機會獲取的差異:不同產業問對於高階就業機會的訊息提供,僅在產業內部流通,有賴產業內部人脈的引介方得獲取,這種工作機會訊息的不對外公開,增加流動的阻礙。

(三)結論:
從美國學者Peter Blau和Otis Duncan於1967年地位取得研究開啟流動研究的趨勢,流動向為階層研究重心,隨著當代社會結構的日趨專業化、理性化發展,讓結構流動的可能日顯降低。而這也正是當代社會不穩定、政治上民粹化發展、年輕世代反彈的主要原因。

 

 

arrow
arrow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