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點此查詢社會學其他章節重點整理

社會階層的理論
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依據某些標準或屬性,將社會區分為若干高低不同層級的歷程和現象,其中任何一個層級為一個階層;通常一個社會體系中,會因個人不同的特質(學歷、收入等)、能力、聲望、權力及影響力等形成較持久的社會階層。社會階層化的結果決定個人的「生活機會」,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其所代表的最大意義就是生活機會的差異,其中包括死亡(機會)與健康、教育機會的多寡、社會正義的保障等。

(一)功能理論
結構功能論學者關懷社會秩序與社會統整的問題。他們視社會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藉分工使整體有效地運作,透過共識使成員彼此不會分崩離析。工業化的過程使得社會分工日益複雜和專業化,社會結構中的職位亦各有不同的重要性。較重要的職責需要較高的能力才能勝任,從而應得到較高的報酬。換言之,結構功能論認為,社會資源的不均等分配,有其維繫社會整合運作的功能與必要性;同時,只要這不均等的分配是按照成員的能力高低,而非以家世背景為基礎,便具有其正當性,亦即符合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原則。

(二)衝突理論
相對的,衝突論關懷社會變動的問題,認為社會並不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而是由許多價值不同、利益衝突的社會團體所組成;既存的社會秩序並非基於社會共識所形成,而是權力壓制的結果。例如,馬克斯認為,社會是由統治和被統治兩個對立的階級所構成;工業社會裡的資本家是統治階級,工人則是被統治階級。前者擁有經濟生產工具(如資本、機器),而掌握了統治權和社會資源的支配權,並以剝削後者來鞏固並增進自身的利益。被統治者因沒有生產工具,無法主導自己的經濟活動,便只能任憑控制與支配。

功能論與衝突論對階層化各自抱持怎樣的觀點
(一)功能論對階層的看法:
功能理論強調,社會需有報酬之系統,誘導個人占有位置,報酬方式因位置分配不同,社會必須有階層,否則無法發揮作用。即不同職位有不同角色與不同報酬,階級依這種理論而言是最有利於社會,因階級具共同之價值系統,按角色而獲得不同的報酬,鼓勵最有資格之人做最重要之角色或工作,因此不平等的報酬是需要的。社會階層對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有著積極功能,主要是可以透過各種社會報酬,如財富、權力和名望等,以激勵人們更勤奮地工作。

(二)衝突論對階層的看法:
衝突理論的學者則認為,不平等並不是社會運行必然結果。它是優勢群體對弱勢群體剝削的結果。社會階層嚴重限制了非特權階層的機遇,阻礙了社會智力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同時,社會階層具有保守的維持現狀的功能。特權階層總是將他們自己的觀念強加於社會,用規範的形式使人 們相信和承認社會不平等的報酬分配,所以容易觸發非特權階層對特權階層的對立、不滿和不信任情緒,最終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動盪和騷亂。衝突論強調階層只是為維護既得利益者的機制,無助於社會公允與正義。


社會階層(Social Stratification)與社會階級(Social class)解釋。
社會階層(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會組織的成分,按照不同的組合,把他們就橫的或縱的劃分成不同的身分或地位,這種依層次的劃分,稱為社會層次。社會科學中所稱社會層次的意義較為狹小,是就同一社會結構內的層次排列而言。例如家庭的地位、依造其聲望、財產、或權力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等級。

(1)韋伯分析政治權利與社會聲望,認為階級,政黨、團體地位,彼此均有相關作用。

(2)帕森思認為社會層次是由於組成社會體系的分子有上下等級的區別而產生出來的

(3)一般用來區分社會階層的方法有兩種途徑:
客觀測量:藉由各種指標或量表去區分社會階層。
主觀評估:藉由個人主觀上對於某一階層的社會聲望和心理認同的結果,給予高低的評定。常被用來客觀區分社會階層高低的指標包括:財富收入、消費支出、教育水準、居住地區、屋宅狀況、職業類別、職位高低等。主觀評估則包括聲望、經濟性及心理性的報酬、特權、殊榮、權威和權力、重要性和貢獻等 。

社會階級(Social class)
階級一詞,人類學家因觀點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從經濟學上著眼,是指在社會中某一群人,對部分生產的資源擁有特定的佔有權,他們的社會關係模式,即由這種佔有權所決定,或是由另一階段與此類資源佔有者的關係所決定。總歸來說,階級是指在某一社會情境中,居於相同地位的許多個體所構成的一個群體。

簡言之,社會階級是由財產、收入所得等經濟因素所成,強調經濟面向(造成經濟生活的不同)。

總歸而言,階層屬於社會體系上的概念 階級屬社會結構的概念,社會階層是依據某些指標或屬性予以區分的社會事實,階級尚具有意識型態及心理群屬的意涵。

另一個比較容易了解的是說法是:一個社會可能有無限的階層,但通常只區分3到5個階級。一個社會階級中,通常包含很多社會階層。


針對社會階層化的意義,從階層化的定義、影響、性質論述即可取分。至階層化的來源,涉及社會地位、社會資源與社會階級,更觸及族群、性別、年齡等不平等因素,書寫時可一併論述。(高考)

【擬答】

(一)社會階層化的意義:
1.社會階層化定義:
是指社會內因有價值且稀少資源的不同分配,產生不同生活形態的過程,並逐漸形成等級差異的狀態。

2.具備不平等的概念:
是指一個社會存在一些不平等的團體,是一種較定型化的結構或穩定的結構,而該等結構會代代相傳。並且在該等結構中,享有不同程度的資源,形成分配上的不平等。

3.社會階層化的影響:
(1)決定生活機會:階層化因資源分配掌握程度的不同,使個人接近、獲得社會資源(財富、聲望、地位)的機會程度不同。

(2)影響行為模式:因不同社會階級所存在階級文化不同,在不同的社會期望下而有不同的行為模式。

(3)形塑生活形態:在不同階級所享有的資源與承擔社會期望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生活形態。

(4)形成價值體系:不同的社會階級內部形成的價值觀念不同,對於個體遭遇事件判斷經驗與重大決策上造成不同影響。

(二)階層化的來源與實例:
1.源自稀少的社會資源:
社會資源的稀少性象徵其價值,造成資源的競逐,而競逐將因為個人能力、外在因素等許多原因造成差異,形成社會階層化。以性別為例,性別階層化來自於兩性所享有的權力、財富、聲望等資源落差,形成階層化現象。

2.涉及社會地位的不平等:
個人因為先天的背景或後天的努力佔據的地位不同,除影響掌握的資源多寡外,亦造成階層化現象。以年齡為例,由於個體年齡地位的不同,而造成年齡階層化。

3.社會階級形成階層化社會:
因個人經濟地位、生產工具掌握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身分團體,帶來社會階層化。以族群為例,主要的族群階級主導社會的發展,決定社會遊戲規則,形成對少數團體的限制、壓迫。

(三)結論:
社會階層化因涉及社會不平等,對弱勢者的翻身、社會流動與變動影響重大,向為社會學研究的重點。


【補充】
現代衝突理論家對馬克斯的理論作了修正,以反映 20 世紀後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現實。例如德國社會學家達倫道夫(Dahrendorf)強調權威關係造就了階層化。這裡的權威是指合法使用權力的能力。他提到優勢者合法地取得權力,而強迫其他人順從。因此,在達倫道夫看來,階層化是採取強制手段的體系,權力和權威則是體系中用來控制人們的行為。即這一制度對有錢人和有權人有利,那些由精英們建構的意識形態一定程度會蒙蔽中下層階級。另外經濟以外的因素(例如性別、種族和年齡)會影響社會階層。他們有時也承認某種程度的社會不平等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事實上人們在才能和技術方面確實有很大差別。不過,所有的衝突理論家都認為,最好把結構性的社會不平等理解為強者與弱者之間不平等鬥爭的結果。而社會階層嚴重限制了非特權階層的機遇,阻礙了社會智力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同時,社會階層具有保守的維持現狀的功能。特權階層總是將他們自己的觀念強加於社會,用規範的形式使人們相信和承認社會不平等的報酬分配,所以容易觸發非特權階層對特權階層的對立、不滿和不信任情緒,最終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動盪和騷亂。

 

 

arrow
arrow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