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過去一直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此後被土耳其人佔領,改建成為清真寺。經歷了多次戰爭的洗禮和修復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所展現出的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種不同宗教 和平 共存的景象。斑駁的牆壁上有基督聖像,而精緻的石柱上卻留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兩種宗教的圖騰神奇地交融於一室。如今成為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堪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建築傳奇。

聖索菲亞大教堂001.jpeg

聖索菲亞大教堂002.jpeg

聖索菲亞大教堂003.jpeg

穿過皇室之門,就是建築的主空間,它以華麗宏偉的主穹頂、巨大的中殿和金色鑲嵌畫而著稱。教堂大廳內部的地板由多色的大理石鋪成,牆面上的圖案也是由彩色大理石鑲嵌的,加 上高大的穹頂,讓人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穹頂保留著拜占庭式的壁畫,如今已經有些殘破。

聖索菲亞大教堂004.jpeg

教堂的聖壇頂部有一幅聖母子像,俯視著下方,聖壇兩側各有一個黑底阿拉伯金字的大圓盤,圓盤上寫的是人名,左側是“阿拉”,右側是“穆罕默德”,大廳掛著六塊這樣的大圓盤。

聖索菲亞大教堂005.jpeg

大廳旁長廊盡頭的螺旋通道可以到達二樓,迴廊牆壁上有很多描繪基督教故事的壁畫。

聖索菲亞大教堂006.jpeg

二樓南邊的畫廊保存了鑲嵌畫《最後的審判》的殘餘部分,這幅畫創作於13世紀的華麗畫作中,基督在中間,聖母瑪利亞在他的左邊,施洗者約翰在他的右邊。聖母瑪利亞和施洗者聖約翰的面部輪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們祈求基督能在最後的審判憐憫人類,畫作的下半部已經受到嚴重破壞。

聖索菲亞大教堂007.jpeg


【 藍色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就是大家俗稱的藍色清真寺,可以說是伊斯坦布爾最上鏡的地標建築啦,多次出現在地理雜誌和電影場景裡,也是大多數遊客必打卡的景點之一。藍色清真寺那層疊的圓頂和六座細長的尖塔尤為惹眼,內部採用了伊茲尼克藍色瓷磚裝飾,藍色清真寺由此得名。

藍色清真寺建於蘇丹艾哈邁德一世統治期間,建築師力求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讓這座建築的外觀在震撼效果上足以媲美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內部。

藍色清真寺001.jpeg

清真寺的內部設計同樣規模宏大,光是窗戶就有260扇, 伊茲尼克瓷磚數萬塊,中央的禱告空間也極為寬敞哦。

藍色清真寺002.jpeg

藍色清真寺003.jpeg

藍色清真寺004.jpeg

藍色清真寺的禱告區域確實很大很大!

藍色清真寺005.jpeg

藍色清真寺006.jpeg


【 地下水宮】
出行前做攻略的時候,看到很多人說地下水宮是很無聊的地方,裡面燈光昏暗,拍不到什麼片子諸如此類的評價。不過這些絲毫沒有動搖我要去的決心,哈哈,主要是因為《但丁密碼》在這裡取過景,對於喜愛過的電影取景地,一定不會錯過的啦。地下水宮幽暗的燈光和滴滴答答的水聲,加之蛇妖美杜莎頭像的石柱 ,整個水宮彷彿被一種神秘氣息籠罩著。

地下水宮001.jpeg

地下水宮是 伊斯坦布爾 現存最大的拜占庭時期的蓄水池,在修建過程中使用了336根圓柱,很多圓柱都來自於荒廢的寺廟,而且還有精美的雕刻。

地下水宮002.jpeg

和伊斯坦布爾 大多數遺址一樣,地下水宮同樣擁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修建水宮的目的是為了給大皇宮和周邊的建築蓄水,水源是通過20公里長的溝渠從黑海附近的一座水庫中被引導到這裡,但是在拜占庭皇帝從大皇宮遷移之後,水宮就被關閉了。

地下水宮003.jpeg

在穆罕默德征服伊斯坦布爾之前的一段時間裡,水宮似乎已經被遺忘,荒廢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545年它才得以重見天日。當時是一位學者在伊斯坦布爾研究拜占庭古蹟,當地居民告訴他,只要把水桶扔進地窖下面的一個洞裡,就能神奇般地打到水。帶著好奇心,勘測了周邊環境,最終從一處地窖進入了水宮。可惜的是,奧斯曼人並沒有尊重這處所謂的地下宮殿,竟然成了人們倒垃圾的地方!終於在1985年,伊斯坦布爾市政局對地下水宮進行了清理和重修,水宮在1987年對外開放,如今,它已經成為造訪 伊斯坦布爾 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地下水宮004.jpeg

眾裡尋她千百度,還記得水宮門票上的頭像嗎?就是美杜莎哦。

地下水宮005.jpeg

地下水宮也有一根類似聖索菲亞大教堂那樣的“哭泣柱”,同樣也有祈福平安健康之說,這是為了紀念那些建造地下水宮而不幸喪命的奴隸。

地下水宮006.jpeg


【 托普卡帕宮】
從15世紀到19世紀,托普卡帕宮就一直是奧斯曼帝國君王們的宮廷,荒淫無度的蘇丹 、美艷無雙的妃嬪們以及詭計多端的宦臣們都曾經在這裡上演過一出出的宮廷大戲。透過那些豪華奢侈的樓閣、堆滿首飾的寶庫和錯綜複雜的后宮,彷彿能看到他們所經歷的悲歡離合。直到19世紀, 蘇丹 們才搬到博斯普魯斯岸邊修建的新皇宮。

托普卡帕宮001.jpeg

幾個世紀以來,托普卡帕宮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整個王宮最基本的四個庭院的設計卻保留了下來。奧斯曼人繼承了拜占庭時期把君主和普通人隔開的做法,並體現在托普卡帕宮的設計中:第一庭院對所有人開放,第二庭院只對與皇家事務有關的人開放,第三庭院對皇室家族、貴賓級大人物和王宮職員開放,第四庭院則完全是“家庭住處”了。

第一庭院也被稱為禁衛軍之庭(Court of the Janissaries)或閱兵院(Parade Court),旁邊還有拜占庭時期的教堂。

托普卡帕宮002.jpeg

土國的小盆友都很熱情,看到鏡頭完全不會害羞,會帶上一個甜甜的笑容跟你打招呼。

托普卡帕宮003.jpeg

皇宮的第二庭院被佈置得像花園一般,托普卡帕宮的設計並未參照典型的歐洲王宮, 歐洲王宮通常有一個大的主建築,周圍是花園,而托普卡帕宮則圍繞一個中心花園,庭院周邊構築起一些列的閣樓、御膳房、覲見室、涼亭和起居室等。

托普卡帕宮004.jpeg

托普卡帕宮005.jpeg

御膳房至今依然保存著托普卡帕宮收藏的一部分 中國 青花瓷,這些瓷器不僅美觀 大方 ,據說在碰到有毒食物時還會變色,受到 蘇丹 的珍愛。

托普卡帕宮006.jpeg

托普卡帕宮007.jpeg

第三庭院屬於蘇丹的私人區域,白人宦官負責這裡的日常和安保工作,庭院內部有覲見室(Audience Chamber),它修建於16世紀,18世紀又進行了翻新。重要官員和境外大使都會被帶到這處小涼亭中,與 蘇丹 一起商討國家大事。此外,第三庭院還有漂亮的艾哈邁德三世圖書館、聖物寶藏室、皇家密室寢宮和帝國寶庫。

托普卡帕宮008.jpeg

第四庭院有視野超讚的皇家露台花園,在這可以俯瞰博斯普魯斯海峽哦。

托普卡帕宮009.jpeg


【 多爾瑪巴赫切宮】
這座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新皇宮建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內部裝潢極盡奢華,擺設裝飾都非常考究,代表著帝國王朝最後繁榮的建築。這棟建築摒棄了傳統的奧斯曼宮廷建築風格,取而代之的是一幢用新巴 洛克 和新古典主義格調裝飾的 歐洲 風格建築。不過也有很多人批判說這棟歐陸風格的宮廷更接近 巴黎 歌劇院,而非托普卡帕宮那樣的傳統行宮風格。

多爾瑪巴赫切宮001.jpeg

多爾瑪巴赫切宮002.jpeg

皇宮內部是不允許遊客自行參觀的,都是由工作人員統一帶領參觀,有土語和英語兩種不同的講解時間。

多爾瑪巴赫切宮003.jpeg

皇宮內部裝潢奢華考究,但是,皇宮內部不允許拍照哦,So,此處無圖,留些想像空間吧。禮儀宮出來,就在宮殿外閒轉。

多爾瑪巴赫切宮004.jpeg

皇宮的每道門都很講究,風格的確跟傳統的奧斯曼風格大相徑庭,新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格調裝飾的歐式風格,確實有幾分巴黎歌劇院的影子。

多爾瑪巴赫切宮005.jpeg

不得不說新皇宮的選址很贊(排除戰爭防禦考量),就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邊,想要出海隨時就能出發,皇室貴族的生活就是這麼任性膩!

多爾瑪巴赫切宮006.jpe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興小弟讀書筆記 的頭像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興小弟讀書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